鑒寶秘術

第二九八六章 蟠龍紋定器(2/2)

    金裝定器又稱“芒口金裝”、“鑲口”等,多見之於五代、宋初權貴階層使用。金裝定器氣宇不凡,晚唐、五代、宋早期金裝定器要比正燒定器高檔。

    “芒口”俗稱毛邊,一般指口沿無釉的瓷器,多由覆燒所致。

    宋代金裝定器,與掩飾“芒口”無任何關係,不是為了掩飾芒口的瑕疵,而是一種深加工的高檔裝飾及文化現象。

    宋代芒口是指盤、碗在入窯燒製前去掉釉的一圈邊口所露的胎骨。

    芒口生產很考究,決非隨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內寬外窄,一陽一陰,陽寬陰窄,藝術風格自成一脈。

    芒口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線產生一樣,要求自然、順暢,忌諱模糊臃腫或做作行為,旨在用刀工體現定窯瓷器芒口的真爛漫。

    除去器皿本身不談,隻看這些芒口處理效果,就知道這三件器皿品位及製作該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定瓷之芒口,是以芒口鑲金、鑲銀、鑲銅進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稱為金裝定器。

    金裝工藝是古代的一種時尚,是為了提高瓷器身份而采取的商品深加工工藝,反映當時的審美情趣和人們迷戀金銀器的心理,也是為了表明使用者身分尊貴或顯示豪華。

    而金佃工藝與陶瓷相結合,更賞心悅目,猶如錦上添花。

    三件盤都為弧壁敞口,尺寸幾乎一模一樣,其1高5、口徑.1、足徑1.7厘米;其高4.8、口徑.1、足徑1.9厘米,其高5、口徑.、足徑1.6厘米。

    大圈足,足跟平切。

    盤的胎體輕薄,胎質潔白緊密,施釉都很稀薄而且略顯不勻,在盤外壁與底部釉薄處,可見明顯的旋胎痕,釉色都是純白勻淨略微透黃,呈“象牙白”,有流淌聚釉的淚痕現象。

    胎釉屬宋至金代典型的定窯特征,所以人們也常把這些特征作為鑒別這段時期定窯白瓷的標準依據。

    該三件藏品同為白釉模製印花的裝飾手法。

    白釉印花是北宋定窯受到當時定州緙絲的影響,在刻、劃花的基礎上創造的又一種新的工藝,印花的題材多為蓮花、菊花、梅花、牡丹等各種花卉,也有遊龍、飛鳳、鴛鴦、禽鳥、水波遊魚等等。

    有些題材是從緙絲的精美紋飾演變而來或直接雕模翻印。

    印花模製技術的使用,使得定窯產品的器型、尺寸趨於規範統一,印花的內容更加豐富,圖案線條大多細密清晰,畫麵布局嚴謹,講究對稱。

    充分顯現白釉印花強烈的裝飾效果。

    這三件印花盤在整個雲龍紋圖案上完全相同。

    龍的大、形態,雲的裝飾位置、風格幾乎一模一樣。

    三件盤全在內口沿飾一圈單線弦紋,盤心一龍作為主體裝飾。

    龍身刻有半弧形魚鱗紋,身體修長盤曲,背上有鰭,龍的四肢肌肉張力明顯,龍爪矯健有力,龍有角,龍嘴露齒,龍、龍須臨風飄動,神韻飄逸,栩栩如生。

    在龍的四周裝飾朵狀形的祥雲紋,仿佛遊龍戲珠於祥雲之間。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