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九一九章 藏玉(2/2)

    玉是充滿東方文化特征的材質,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東方文化越來越強勢。

    中國人對於玉有著先的親近與向往,在時機成熟時就表達了出來。

    因此,‘瘋狂’所表現出的對於古老文化傳統的向往、研究、學習是積極的、有益的。

    而人們耳熟能詳的‘盛世藏玉,亂世藏金’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和田玉從未因為戰亂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和田玉自身的價值最終仍要體現出來。

    自年以來,和田玉價格每年遞增的度過了任何藝術品,也過了很多升值的物品,這一點不誇張。

    去過和田的人都會有一種感受,當你眼前浮現著茫茫的舊河道,被翻過一遍又一遍的沙礫,千瘡百孔的玉龍喀什河,手中的玉(籽玉)怎麽貴也不為過,因為它們是無法再生的‘大地的舍利’。

    但另一方麵講,目前在文化熱潮湧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問題,這就是由於玉的商品屬性膨脹帶來了種種短期行為與急近功利的投機。

    對於資源,我們看到了竭澤而漁,‘瘋狂’以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就令人痛心了。

    玉文化最終要落到具體的玉的原料與作品上,也是通過收藏行為來體現的。

    在我們確定了玉的商品屬性與藝術品屬性之後,收藏行為也就圍繞這個定位展開。

    可以,玉的收藏,一定與錢有關,但不是簡單的買賣,要收藏到好的東西並不是僅僅靠錢就能解決的,而且對於收藏來,過程比花錢重要得多。

    舉個例子,有人花6多萬元買了1多塊‘籽料’,而這些所謂的‘籽料’,三分之一是染色的,剩下還有大量的‘磨料’,真實價值肯定與6萬元相去甚遠。

    我們審視這樣的例子提出問題,為什麽我們最常看到的是這樣的事情?

    從行為動機而論,當大把的錢被拿出來用於買玉,購買者所看中的並非文化價值,也沒有審美和藝術觀念,他所最為看中的是玉的升值空間。

    因為有利可圖而進行投資。

    可是,我們過,玉的屬性是商品,同時也是藝術品,那對於玉,沒有文化基礎的投資是什麽?

    實踐當中,投資往往演變為投機。

    既然是投機,那麽‘偷雞不成蝕把米’就是一種正常結果了。

    花了錢,‘蝕了米’會有痛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又不同於真正收藏過程中的體驗。

    收藏是快樂與痛苦交錯的過程,也會生打眼,不可避免地交學費,但這個過程是一個提升自己文化、品位與鑒賞能力的過程。

    通過這個過程,一個普通的收藏者成長為一流的鑒定高手,某一領域的專家,充分享受收藏帶來的種種快樂——知道了,懂了,這才是人生的享受。

    反之,沒有文化的購買,實質就是一個花錢的過程,其快樂變成了占有的快樂,也因此背離了收藏應有的內涵。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收藏玉藏的是什麽?

    收藏實際上追求的是一種文化境界,這是核心內容,玉文化的追求意義也在於此。”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