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八六八章 大明玉工(2/2)

    這就好比草書和潦草,那全然就是兩個概念,人張旭那叫草書,那是風格特點,而一些學生的作業那則是潦草,是水平問題。

    且其實明代玉器不乏精品,當然它們是為王公貴族、商賈富豪們服務的。

    明代玉器出土較多,種類繁雜,主要有玉壺、杯、盒、碗、樽等,以玉壺和玉杯最為出色。

    玉山子這東西絕對不是普通人家用得起的,所以一般來,應該是比較精致才對,粗獷的風格怕是很難讓王公貴族和商賈富豪們滿意。

    還有一點,明代宮廷用玉,多與金銀寶石鑲嵌工藝結合。

    這類器物金玉珠寶融為一體,有在玉飾件上鑲嵌紅寶石、藍寶石的;

    有金鑲玉的帶板;

    有金飾件上鑲嵌紅寶石、藍寶石的;

    無不雍容華貴,珠光寶氣,彰顯了明代皇室貴族氣派。

    然而這玉山子通體就一塊藍田玉,並無金銀寶石之物鑲嵌,這也算是一個疑點。

    不過到這裏,張元還是要稱讚一聲這個玉雕工的手藝,這麽一塊完整的昆侖玉刻意雕刻的那麽細致,這水平也是相當不錯了。

    且那拉絲工藝,用的還就是明清時期的。

    玉器拉絲工藝由來已久,除古時開料外.其技法主要用於片狀玉飾花紋的鏤空。

    此種玉器加工方法.在戰漢已有運用,後持續至明清達到極盛。

    玉器拉絲工藝即在玉飾上畫定圖案打好穿拉線的孔後,用搜弓子的絲線穿過玉飾孔,沿紋飾邊緣把紋飾之間的“地子”,也就是空白處給鋸割掉。

    似剪紙效果,但又能在紋飾上施加浮雕等技法,來增強立體感。

    年代的久遠以及老玉製作需要長時間的反複拉切研磨,這就導致老玉“拉絲工”痕跡裏有較厚的包漿,表麵會呈現磨砂狀。

    現代拉絲工藝則沒有包漿,也無法呈現解玉砂的磨砂狀態。

    然而如果仿製之人用的是古代拉絲工藝,且專門做了包漿,憑這點根本無法判斷真假,真正的鑒寶師,自然還有別的方法,在此就不贅述了。

    張元眼前的這個玉山子用的拉絲工藝就是古法,且包漿很厚,也有解玉砂的磨砂狀態。

    隻是這東西,有一種刻意為之的感覺,好像是故意讓人覺得那是仿古法做的似的。

    “唉,若是師父在這兒,一定能分辨出好壞來,我還是太嫩了點。”

    張元從來不懷疑自己的鑒定能力。

    就像他覺得這東西是真寶貝,那肯定不會錯。

    但問題在於,如果不通過鑒字訣的透視功能去查看的話,他就未必會現這東西的秘密了。

    可如果換了楊懷仁,那估計就應該可以做到這一點。

    這就是差距。

    經驗上的差距。

    他從事這一行所作的事情,還遠遠不夠啊。

    畢竟他這所學有點太雜了,必須得樣樣精通,也的確是有些難。

    在古玩行之中,真正的大師,也就是擅長一項,最多兩項而已。

    至於那些自稱全能的,多半都是在忽悠人的,讀了幾本書而已,根本沒有多少實際經驗。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