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八四七章 沒人要的寶貝?(2/2)

    此時爐的特色是銅色泛黃,器身鑄有伊斯·蘭文。

    明代中期伊斯·蘭文化大量傳入中國,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蘭教,所以當時製作的工藝品如銅器、瓷器、景泰藍及許多的物品之上多有回文的出現,至明末鑄造的宣德爐上亦沿此風,並且楷書、篆書並用。

    明末和清初仿造。

    該時的工藝美術器有了長足的進步和展,所以宣德爐仿品製作亦美,並沿用明代的失蠟鑄造法,但在造型上與明代相比,惟顯靈巧而已。

    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紅、橙黃等。

    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還有署“袖雲居”、“水雲居”、“風月侶”等的篆書方款。

    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

    其銅質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

    可是在國際市場上,宣德爐的價錢卻一直上不去,這主要還是因為仿品太多了。

    結果就是不管拍賣師用多麽蠱惑的言語去介紹這個宣德爐,可是就是沒有人出價。

    張元其實能了解這些人的心思。

    老外可能是完全對宣德爐不感興趣。

    而劉益等人則是無法判斷這件宣德爐的真偽,不敢貿然出價。

    畢竟這玩意兒仿品充斥市場,他們都不敢貿然購買了。

    拍賣師站在台上抓耳撓腮,用各種言語鼓動大家夥出價。

    可就算他努力了半,最終出價的也隻有寥寥兩三人而已。

    這幾個人,還都是中國人——劉益、馬老板、李老板。

    “二十一萬美金。”

    “二十二萬。”

    “二十三萬。”

    而老外門根本就對這玩意兒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們此時還沉浸在方才那幅畢加索的油畫之中沒有完全解脫出來呢。

    很多人私底下正在討論的也是剛剛的油畫。

    即便是出價的三個人,也心翼翼地加價,每次按照最低加價的一萬美金來計算,這跟之前瘋狂的叫價完全不一樣了。

    這真不是拍賣師的錯,他已經傾盡所能了,然而宣德爐這東西畢竟太過特殊了。

    如果這場拍賣會放在中國的話,那可能會引起一場轟動,可這裏是美國,而現場參加拍賣的也基本上都是老外,中國人非常少,而真正懂古玩的中國人就更少了。

    張元也沒有出價,因為他現了這種情況之後,就覺得這個東西有漏可撿了。

    不過這個漏主要還是在文化價值和曆史價值上。

    至於市場價值方麵,其實能賺到的不多。

    畢竟二十萬美金都已經是一百多萬RB了。

    而目前國內拍賣市場上的宣德爐能上一百萬RB的都非常少見。

    上千萬的更是鳳毛麟角。

    劉益等人不肯出價也有這方麵的理由。

    這什麽東西用美金來購買,都會顯得有點太過昂貴了。

    “二十三萬美金!這位先生出價二十三萬美金,還有人願意繼續加價嗎?這可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錯過了,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拍賣師依然在那裏努力忽悠,不過感興趣的人依然沒有幾個。

    “別囉嗦了,還是趕緊拍了進行下一場吧。”

    甚至有人直接喊了起來。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