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八一零章 黑暗畫風(2/2)

    “張老師,您為人真是沒得。”

    旁邊村長感慨道:“不僅給那子解釋了為什麽他的大清銅幣是假的,而且還為他的安全著想,我也見過不少來村裏頭的專家了,不管是政府部門的,還是私人的,一個個牛氣的很呢,他們才不在乎我們這些民的安全呢。”

    “唉,不能這麽,我今來你們村,可是收獲不少,心情好,自然就要做點好事兒了,行了,下一個吧。”

    張元做鑒定的時候,那邊縣裏頭的專家其實也在忙活。

    他們那邊人少不假,但也有些人還是更相信那些專家,畢竟人家是縣裏頭文物部門來的人,可不是張元這樣的野子。

    那邊一位專家桌上擺著一幅畫。

    這是一幅國畫,仔細看風格,應該是新國畫。

    所謂“新國畫”,按照民國時期某位畫家的解釋,是一種“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真美合一”的“現代繪畫”。

    “它不是個人的、狹義的、封建思想的,是要普遍的、大眾化的……是從古代遞嬗演進而來”,“取古人之長,舍古人之短的。

    所謂取長舍短,棄其不合時代的、不合理的,是以曆史的遺存與世界現代學術合一之研究,更吸取各國古今繪畫之特長,作為自己的營養。”

    由於時代的局限,這位藝術家對西方藝術的了解畢竟隻停留於表麵的階段,他所從事的融合中西藝術的工作,主要得近代日本畫——特別是京都畫派的啟。

    他所接觸的西方藝術,主要是被近代日本畫家所過濾的東方語匯。

    這種畫的風格還是非常明顯的。

    畫的風格不錯,但這幅畫的內容卻有點黑暗。

    這是曆史上有名的伍子胥鞭屍三百。

    毫無疑問,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辱屍”事件當屬伍子胥的“鞭屍三百”。

    麵對楚平王的屍體,泄忿心切的伍子胥沒有在楚平王活著的時候完成報仇計劃,終於在他死後實現了“教訓”目的。

    伍子胥辱屍的經過,《吳越春秋》有清楚的記載,“吳王入郢,止留。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左右踐腹,右手抉其目,誚之曰:‘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

    這段記載頗為形象:

    伍子胥在朝楚平王的屍體抽了三百大鞭後,還左腳踩住其肚子,右手捏著他的眼睛,指責他為什麽聽信讒言,把他的父親、哥哥冤殺了。

    對於伍子胥的辱屍行為,有不少人同情他,認為情有可原,報仇嘛。

    實際上從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來講,即使死者生前再有過,對其屍體下“毒手”都是不道德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對伍子胥的行為表達了否定的觀點,“此豈其無道之極乎。”

    從史料中看,伍子胥不隻“鞭屍三百”,還把楚平王的老婆給玷汙了。

    《漢書》記載,“(伍子胥)敗楚師,屠郢城,妻昭王母。”

    昭王,即平王的兒子,“昭王母”自然就是楚平王的老婆。

    可見,伍子胥真的是“狠角色”,所以曆史上有人曾將其列為中國曆史上“十二大盜墓狂人”中的最毒者。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