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八零四章 女畫師(2/2)

    如果張元沒記錯的畫,這應該是清代女畫家李因晚年的稱號。

    李因,明末清初女詩人兼畫家。

    字是庵,號龕山逸史,晚號今生。

    會稽人,一作錢塘人。

    早年為江浙名妓,後嫁光祿卿葛征奇為妾,工畫山水、花鳥,疏爽雋逸,毫無女子纖弱之氣。

    亦工詩,著有《竹笑軒吟草》等,詩筆清奇,有中唐遺韻。

    她出身貧寒,資性警敏,耽於讀書,不喜修飾,常“積苔為紙,掃柿為書,帷螢為燈”,苦學成才。

    早年為江浙名妓,海寧人光祿卿葛征奇見到其《詠梅詩》中有“一枝留待晚春開”之句,對其才華大為讚歎,頓生傾慕之心,納為侍妾。

    婚後隨葛職務調動,“溯太湖、渡金焦、涉黃河、泛濟水、達幽燕”,15年中幾乎跑遍半個中國,仍孜孜不倦,嗜書成癖,即在旅途、車船、驢背,均不忘讀書吟詩。

    時值明末,下大亂,一次乘舟過宿州,兵變猝起,行李飾盡失,獨抱詩稿而逃。

    明崇禎十六年出詩集《竹笑軒吟草》和《續竹笑軒吟草》各一卷,共6餘,多為旅途之作,其詩筆清奇,有中唐遺韻。

    征奇為其詩集作序,稱其詩“清揚婉嫵,如晨露初桐,又如微雲疏雨,自成逸品,即老宿臣公不能相下。”

    李因擅墨筆山水、花鳥,頗自負,自比唐王維。

    山水法宋人米芾、米友仁父子,多用水墨點染,“以煙雲掩映樹石”,蒼老無閨閣氣。

    亦工蘆雁。

    征奇嚐坦言:“花鳥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

    其夫每加以題跋,必在畫上鈐以“介庵”的印章。

    葛征奇和李因的字號分別是“介龕”與“是庵”,“介庵”是從兩人字號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見兩人情感之深。

    李因花鳥畫以陳淳為師,嚐以沉香木刻像奉之。

    其畫多用水墨,幽淡欲絕,於形似之外求其神,在中國古代女性畫家中十分難得。

    畫不僅得陳淳之真髓,還注重師法造化,追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據畫史記載,李因“每遇林木孤清,雲日蕩漾,即奮臂振衣,磨墨汁升許,劈箋作花卉數本。”

    經過不懈努力,她最終在創作上避開了女畫家慣有的構圖氣、筆致纖弱等弊病,以瀟灑隨意及疏爽雋逸的藝術風貌備受時人讚許。

    清竇鎮《國朝書畫家筆錄》中對李因花鳥畫的評介:“水墨花鳥蒼古靜逸,頗得青藤(徐渭)、白陽(陳淳)遺意。所畫極有筆力,無輕弱態,當時名譽甚隆,真閨閣翹楚也。”

    陳維崧在《婦人集》也稱她:“作水墨、花鳥,幽淡欲絕。”。

    清順治二年葛征奇去世,李因5歲,此後4年中,窮困淒涼,四壁蕭然,有時不能舉火,以紡織為生,兼作畫自給,雖曆經順治、康熙兩朝,卻始終以明人自居,在畫中從不署清代年號。

    晚年仍奮學習、寫作,正如自述所謂“白蓬鬆強自支,挑燈獨坐苦吟詩”。

    其後期之詩,格調更加深沉。

    論者謂“沈鬱抗壯,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難為者”。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