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七三五章 三連奪寶(2/2)

    宋代雕版印刷工藝是先由書法家按印刷大規格把字寫在紙上,再反貼在棗木、梨木版上,拿水均勻一抹就可以拓印、雕刻,再付諸印刷。

    這在當時是產業,也形成了寫字、雕刻、裝訂、行的文化產業。

    它對西方影響巨大,可以在此基礎上宋唐文化才開始傳播到西方去的。

    而到後來,畢昇明了活字印刷,年之後,17世紀德國人才明了印刷術。

    宋朝北部的少數民族也一直在學習漢文化雕版印刷。

    成吉思汗橫掃歐洲時,當時的貨幣“元鈔”就是用雕版印刷的,還帶去了漢字版的佛道兩教經文,給歐洲人明印刷術以很大的啟示。

    明正德年之前,明代人刻書要通過皇室批準。

    人們手上讀的主要是宋元版古書和通過傳世的木板再翻印的明代書。

    正德年後出版法律鬆動,民間雕版印刷書在江南地區風行,但是有些粗製濫造,紙墨不考究,完全是商業目的,特別是書法的時尚轉到“趙體”,不再“顏筋柳骨”。

    明代中晚期,好多大學問家興起“校堪”風,針對這類“垃圾書”,開始拿宋版書做原本進行校正,同時編撰《永樂大典》的考據需要找文化原本,皇廷開始在全國範圍大量收集宋版書,當時出了一批宋版書的考證學、目錄學的“大家”。

    清朝乾隆年間編纂了《四庫全書》,又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一次征集古代典籍尤其是宋版、元版書的熱潮,當時民間所有的基本都上貢了,此後的大藏家都以擁有一兩部宋版書為傲。

    那時民間的藏書家對宋版書也做了比較完整的記錄,晚清時形成了著名的四大藏書樓。

    “祿琳琅”是故宮的一座大殿,也是乾隆皇帝藏書的地方,他有若幹藏書印號稱“乾隆五璽”。

    祿琳琅是其中一顆,乾隆在最喜歡的宋版、元版書上都蓋了印記,當時的祿琳琅“乾隆五璽”印章本印成了書目,加上後來的《祿琳琅續目》大概有多種數千冊,是自古以來下宋版書之集大成者。

    民國初期,宋版書開始非常多地流失到國外。

    196年前,清室祿琳琅乾隆印章本在故宮裏被封閉保存,那年開始,溥儀以私人賞賜名義,讓他才十來歲的弟弟溥傑把宋版書和部分宮廷藏畫分批秘密帶出宮廷。

    當年有文字記錄,溥傑大概帶出了幾十部、上百冊宋版書和數百幅中國古代繪畫。

    溥傑通過西華門外一個遺老遺少的接頭點,再把“祿琳琅”偷運到津外國租界,賣給外國人,為清朝複辟、建立偽滿洲國籌備經費。

    這是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裏交待的最大罪行之一。

    191-197年,國黨把故宮裏最好的東西,包括剩下的祿琳琅藏本,全部南運,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古物南遷”。

    其中個大箱的文物被運到美國國會圖書館代管,所幸後來這批文物還給中國寶島了。

    當時大概運走了冊宋元版書,今收藏在寶島“故宮”。

    所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內地圖書館沒有一部完整的宋版書。

    聽到這兒,相信大家也明白張元的激動了吧,宋版書的珍貴不僅僅在於其精美,還在於其真正的珍貴。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