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六二八章 慈禧玉棺(1/2)

    產自滇緬一帶的翡翠又稱為硬玉,而和田玉屬透閃石,是軟玉的一種,二者在產地、性狀上大相徑庭,際遇也不盡相同。

    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彩雲之南的翡翠玉最初並不被人們當作玉,就像“藍田”、“田黃”一類的美石,隻是勉強稱之為玉。

    但到《閱微草堂筆記》成書時,已經被視為珍稀之物,其價值遠遠過和田羊脂玉這樣的真玉。

    紀昀還感慨,前後不過相距五六十年,翡翠的物價已經生了如此重大的變化。

    《閱微草堂筆記》成書於乾隆五十七年,紀昀歿於嘉慶十年。

    按他的法,翡翠當時在京都傳播了五六十年,也就是初傳入應該是在乾隆初年。

    “豔奪春波,嬌如滴翠”的翡翠及翡翠製品逐漸成為宮廷顯貴們的新寵,在他們的帶動下,民間也開始注意起這種新興的玉石,價格一路上揚。

    豔麗晶瑩的翡翠飾品與個性鮮明、性喜華貴的慈禧可謂相得益彰,這也許正是她對翡翠這種“綠玉”青睞有加的原因吧。

    其實慈禧不光喜歡翡翠,事實上對於玉,她都喜歡。

    不管是軟玉還是硬玉,在她看來,都是能夠彰顯她華貴身份的寶物。

    在她的陪葬品以及運到富城行宮的那些物件之中,玉器都占了很大一部分。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新館內陳列的眾多奇石中,有一塊並不起眼的大石頭,而它卻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和田玉”。

    早在中國地質博物館還位於羊肉胡同時,“慈禧和田玉”就高高地矗立在大門的進口處,成為地質博物館唯一的“鎮館之寶”。

    慈禧和田玉”材質為和田青玉。

    和田青玉在和田玉中硬度最高,玉質細膩溫潤、玉色深重且純正一致,整體呈現剛勁之氣,寓意基業長青,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國璽的主要選材。

    代表清王朝最高皇權的清二十五方寶璽中,有1枚都是青玉玉璽,所以和田青玉是名副其實的“帝王之玉”。

    和田青玉不僅受曆代帝王喜歡,就連統治大清國近47年的“聖母皇太後”慈禧也視它為摯愛,據慈禧對和田青玉的喜愛已達顛狂的程度。

    慈禧太後一輩子飽受內憂外患,兩次被迫離開京城逃命他鄉。

    到了195年,她好不容易挨過了七十壽辰,知道時日無多,就像千古帝王彌留時的想法一樣,打算找一個自己能夠在萬年後也能永遠安身的大玉棺。

    或許是喜歡緬甸綠色翡翠的緣故,慈禧也瘋狂喜歡上了和疆出產的和田青玉。

    於是,這個尋玉的任務就落到了和疆官吏的頭上。

    但是,和田地區玉龍喀什河中的籽料塊頭通常較,無法滿足製棺的要求,所以隻能到產玉的昆侖山上去尋找。

    製作完整的玉棺需要非常大塊的玉材,即便是在被譽為“群玉之山”的昆侖山上想找到符合要求的玉材也絕非易事。

    好在匠人們踏破鐵鞋,終於找到了這樣一塊龐大的和田玉山料,它長約三米,寬約二米,厚約一米,足足有二十來噸重。

    眾所周知,乾隆和田青玉《大禹治水圖》是中國古玉器中的“巨無霸”,才重約五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