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四七八章 絕世古琴(1/2)

    經過一番仔細觀察,張元幾乎可以百分之百肯定,這把大聖遺音琴是真品。

    他記得當初這東西在嘉德拍賣中有人花了一億多拍走了,估計是現在沒錢了,所以又拿出來拍賣了吧。

    這樣的東西,肯定是要拿下的,這絕對不是撿漏能遇到的好東西,隻有花錢來買了。

    相傳寶十四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動叛亂,明皇奔蜀,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於靈武,改元為至德元年,幹支為丙申,“大聖遺音”琴為李亨即皇帝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

    由於“大聖遺音”琴的斫琴人是由盛唐開元、寶時代過來的,故所作之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時期的風貌。

    具有秀美而渾厚的氣度,其渾厚感來源於琴麵的弧度,弧度大琴麵肥厚,氣度自然渾厚了。

    由於琴麵比較渾厚,在琴之兩側、項與腰兩處向內收縮的部位,出現了厚逾兩側的不協調現象,從而影響到琴型整體的秀美。

    故將收縮進去的部位之上下邊沿加工做成圓楞,使邊側上下楞角向中間移動,在視覺上減弱了側麵厚度的突出差距。

    在琴額之下,亦因琴麵肥厚,采取了由軫池向外加工成斜坡形,以減薄琴額之厚度,所以這張唐代宮琴氣象渾厚而絕無絲毫蠢笨之感。

    與傳世的常琴相較,“大聖遺音”琴的斷紋也表現出時代特點,在某些部位出現有較為寬大的斷紋,即大蛇腹紋,在大蛇腹紋之間又出現若幹細的牛毛斷紋。

    在這兩種斷紋的表麵可以看到不同的現象:大斷紋已略有翹起如劍鋒,且露出點點白色顆粒及一絲鹿角灰漆胎,它是隨著漆質老化而先期斷裂出來的。

    而細的牛毛斷則是隨後6續生的。

    南宋趙希鵠在《洞清錄》中講古琴時斷紋是“愈久則斷紋愈多”,所指就是這種現象。

    在文獻記錄中還沒有看到唐朝有專為宮延服務的永久性作坊的設置,那麽,一位有名的技術工匠,他被征召來為皇家製作,與平素的製作不可能沒有相同之處。

    這張至德元年的禦製琴是中唐琴的標準器,以它所具有的各項特點,不僅可以準確地識別中唐時期的製作,且對於辨別盛唐與晚唐之琴亦具有莫大的參考價值。

    這張“大聖遺音”琴為清宮舊藏。

    它何時被送入深宮,是否為明宮舊物?均已無從查考。

    被藏於南庫之中亦不知始於何時。

    這張琴沒有象其它琴那樣被放置於宮中的古董房或其它處所,而庋藏於珍品庫中,明當年的皇帝確是把它看得很重的。

    然而它雖被重視於一時,卻終未能避免意外厄運。

    “大聖遺音”被現時,竟然弦軫俱失,嶽山崩缺,琴麵灰白,被棄置於庫角的牆隅,已經不知經曆了多少寒暑。

    溥儀被逐出宮後,清室善後委員會入宮點查,見此琴之破敗狀況,未加深察,竟定為“破琴一張”,琴仍棄置於原地,繼續沉淪了二十多年。

    1947年,這張所謂的破琴終於被當時在故宮古物館工作的著名文物鑒賞家王世襄先生所現,知為中唐珍品。

    立即移藏於珍品庫延禧宮,並為它配上青玉軫足。

    後征得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先生同意,於1949年請來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為之修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