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四六二章 黃金製品(2/2)

    關於唐代金銀器成批現的遺跡,最重要的是陝州古城西鳳南郊何家村窖藏、蘇省丹徒丁卯橋窖藏、陝州扶風法門寺地宮三大現。

    何家村窖藏埋藏的時間大致為八世紀中葉或稍晚,出土金銀器總計1餘件,其中有5件金銀器皿。

    以樂伎八棱金杯、鎏金孔雀紋銀方盒、刻花金碗、掐絲團花金杯、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寶相花銀蓋碗、雙魚紋銀碟、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鸞鳥紋六瓣銀盤、狩獵紋高足銀杯、鴛鴦紋銀長杯、塗金刻花銀匜、鸚鵡紋提梁銀罐、雙獅紋十六瓣銀碗、海獸紋十四瓣銀碗、鏤空銀香囊等尤為精美,代表了北方金銀器的風格。

    鎮江丁卯橋窖藏現金銀器956件,金銀器皿7餘件。

    其中以“論語玉燭”銀籌筒、雙鸞菱形銀盤、鸚鵡紋五瓣銀碗、鎏金魚龍戲珠紋銀盆、蝴蝶紋菱形銀盒、摩羯紋銀盤、荷葉形懸魚銀器蓋、鎏金銀熏爐等尤稱精品,集中體現了晚唐時期南方金銀器的風格。

    扶風法門寺為皇家寺院,法門寺地宮出土11件金銀器,大多為晚唐作品。

    既有皇室所屬作坊製作者,也有南方進奉的,規格等級甚高,大致可分為供養法器和茶具兩大類。

    許多器形尚屬次現,如法器中的寶珠頂單簷四門純金塔、單輪十二環純金法杖等。

    茶具中的鎏金鴻雁流雲紋茶碾子、鎏金仰蓮荷葉紋銀碗、鎏金折枝花紋銀碟、鎏金龜形銀盒等,堪稱晚唐金銀器的標準器。

    這三批金銀器數量多、品質精,分別代表了唐代前期和唐代中後期的風貌,也反映了唐代金銀器製作的南北係統,還表現出了唐代中央和地方作坊產品的異同。

    金銀器生產的繁榮昌盛,需要有達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充足的原材料,唐代金銀采礦、冶煉技術的提高和普及,是唐代金銀器製造業突飛猛進的基本保證。

    唐代金銀坑礦采掘極其興旺。

    這一時期,比以前單純以礦物共生組合找礦的方法又有新的探索,特別是根據地表生長的植物判定金銀礦藏分布位置的經驗之談,標誌著金銀冶煉的巨大進步。

    通過對何家村窖藏出土直徑4厘米、重8公斤的通體灰白的銀煉渣的化學分析,表明唐代冶銀已經使用了吹灰技術,何家村窖藏銀器凡經成分測定的,其純度均在98%以上,可見唐代冶銀技術的高。

    正因為有了高的金銀冶煉技術,才鑄就了唐代金銀器的輝煌。

    狩獵紋高足金杯這東西,光是看其造型和藝術水平,那都是極好的,更不要那新奇的冶煉技術也是融入其中了。

    不得不,張元這一次潘家園之行,簡直就是掠寶之行啊。

    乾隆粉彩九桃瓶、北宋中晚期耀州窯影青釉獸麵紋三足鼎爐、明代仿製目建盞、唐代狩獵紋高足金杯。

    無論哪一件,其實拿出來都能令人咋舌的。

    (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