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一五八六章 瘋狂的高仿(2/3)

    “那就先替我這個老鄉多謝唐老板了。”

    “不用不用。”唐霸嘴上不用,不過心裏頭卻在想。你隻要記住我的好那就行了,以後我找你辦事兒,你也別拖泥帶水,咱這人不喜歡跟人討價還價,但是也不喜歡吃虧啊。

    張元沒有再什麽,隻是微微笑了笑。他之所以要見劉大彬,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因為這劉大彬是他老鄉,而且還是關係比較近的老鄉。

    另外還有個原因就是覺得這個劉大彬很有意思啊,這子這麽年輕居然就能達到如此水平,明是極具這方麵的賦的,稍加培養,那將來就是一代陶器大師啊,如果繼續讓他這麽走彎路,那不定就毀了。

    張元覺得自己不應該僅僅是搶救古代文物,還要學會搶救古代的技術啊,很多古代的陶瓷器技術到如今都已經失傳了,可是如果有了這麽一個極具賦的人,那不定能讓那些技術起死回生呢。

    可能有些人覺得仿製陶瓷器沒什麽了不起的,但實際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容易。

    在張元看來,稱得上“高仿”的陶瓷,一是從品質、材質、工藝上可與真品媲美;二是要經過“做舊”,足可以假亂真。和真品接近到80%以上,就真假難分了,如果能達到90%以上,那幾乎可以是堪稱完美。

    一隻好的高仿明清官窯,售價已是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在古轄瓷都的景~德鎮市浮梁縣,張元曾有幸見到一位高仿大師。走進作坊院子,隻見到處擺著燒成的瓷器,好幾個時代的景~德鎮名瓷都能見到。“這些都是燒壞的,好的成品另外放。”介紹人,他們做好的“高仿”,能賣到幾萬元一件。

    在院子裏,赫然放著十幾尊大水缸,裏麵盛滿了水,蓋著帆布。原來,缸裏正進行胎泥沉澱。好的胎泥光沉澱就要好幾個月時間,從一個缸換到另外一個缸,沉澱好幾輪;沉澱完之後,再用人工揉泥的辦法,把裏麵的雜質進一步揉出來,“你扔一顆黃豆到上百斤的胎泥裏,工人都能給你揉出來!”工作人員。

    行家介紹,一件好的官窯高仿品,除研製、繪畫、工藝必須符合宮廷規製之外,還必須滿足幾個輔助條件:一是胎土,必須取自當朝的老坑;二是色料,必須出自當年的原料產地;三是柴窯燒製。

    首先是胎土,高仿者一般會購買仿製古瓷臨近的老坑胎土,雖然往往當地政府有所管製,但依然能在黑市買到。現在好一些的高嶺土要幾百甚至上千元一袋。

    其次是釉料,釉料要比胎土貴很多,但幾千元一斤的釉料發色已經很好。

    再次是柴窯,古瓷都是由柴窯燒製,而新瓷則大多數是在電窯、氣窯燒成。目前燒柴窯一窯的成本就要000元至1萬元,因為必須用鬆木當燃料,還要請老師傅看火。但柴窯燒出來的瓷器,由於窯火會有大、導致窯內溫度變化,因此瓷器釉麵會留下大不均勻的氣泡,這種特征已經成為專家鑒定古瓷的重要標準。而後兩種瓷窯由於溫度穩定,氣泡較少且均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