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一二五九章 沒落的皮影(2/3)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帝都人都叫它“驢皮影”。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000多年的曆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製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製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000餘刀,是一個複雜奇妙的過程。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這個老人拿來的皮影,應該是陝州皮影。

    其實關於陝州皮影,在武帝之前還有個故事。

    相傳漢文帝時代,太子劉啟出生後啼哭不止,整皇宮為此苦惱不堪。一次,一個宮女偶然發現年幼的太子盯著窗外樹葉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記了啼哭,並高興的手舞足蹈。於是,宮女們用樹葉剪成各種人形,動物的道具,用燈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開心。由於樹葉很快就會幹枯,保存時間太短,後來宮女們發現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韌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當然,不管是漢武帝見李夫人,還是漢文帝悅太子啟,這都是一種民間傳,表明了皮影是自漢代開始就存在的。

    而這個老人家的皮影之中就有漢代的皮影,也算是物證了。這東西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張元不想去深究,他現在隻想將這東西快點弄到自己的博物館裏麵去,然後讓世人都知道,咱們國家還有這麽輝煌的一門文化藝術。

    即便如今沒落了,可總歸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一定要記住。

    “張老師,其實以前也有人拿皮影來找我,問我收不收。可您知道,這種東西除非是特別感興趣的人,否則的話不會有人願意收藏的,所以我也就沒有收。我也是因為張老師您辦了個博物館,心裏頭就想了,博物館畢竟跟私人收藏不一樣,有些可能私人收藏無法升值的東西,放到博物館裏頭卻是無價之寶,比如這些皮影,所以我就幹脆給他們鄉的鄉長打了個電話,問問他們那邊有沒有願意出售皮影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