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一一八七章 青銅鏡(2/3)

    這家夥背了個包,但是包裏竟然什麽東西都沒放,而是把東西放到了牛皮紙裏頭貼身拿著,牛皮紙裏麵好像還有一層特殊的夾層,讓張元震驚的是,這東西竟然能夠隔絕他的透視功能,估計不管是火車站還是機場的檢查,都能蒙混過去吧。

    將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牛皮紙還有那層特殊的材料打開之後,裏麵就露出了兩麵青銅鏡。

    這兩麵青銅鏡都屬於型的青銅鏡,尺寸隻有七八厘米左右,不過造型比較有意思,竟然不是傳統的圓形,而是菱花形和雞心型,兩個銅鏡造型不太一樣,但是大基本上都差不多。背麵都有著非常精美的雕刻,不過因為是生坑貨,所以很多地方都已經被銅鏽沾滿了,無法完全看清楚銅鏡本來的精美圖案,甚至造型上也有了一些變化。

    兩樣東西,盡管都巧得很,但卻十分精致,相信如果弄成熟坑之後,其精美的藝術價值也會完全展現出來。張元完全可以肯定,這兩麵銅鏡應該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東西。

    因為這兩麵銅鏡所擁有的特點,隻有在那個時代才出現過,別的時代都沒有類似的東西。

    在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細膩精美的樓空花紋銅鏡。這種銅鏡是采用分鑄的方法,把鏡麵和鏡背紋飾分別鑄造,再夾合在一起。這種複合銅鏡,戰國以後就基本絕跡了。清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對宮內收藏的古鏡正麵多進行了處理,以達到重新鑒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鏡麵就采用了複合的方法,重新鑄一鏡麵,研磨好後,再粘附在古鏡正麵。當然這種複合鏡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複合鏡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也就是,這兩麵銅鏡,竟然都是一種消弭在曆史之中的銅鏡,屬於稀世罕見的東西。

    青銅鏡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工藝品,由青銅所製的器物。據史料記載,自商周時代起,古人就用青銅磨光做鏡子,光亮可照人,背麵雕有精美紋飾。到戰國時已很流行,漢、唐時更加精美。

    中國古代銅鏡的大千差萬別,但大體可分為大、中、三類。型銅鏡尺寸一般在厘米~8厘米,它們均巧輕薄,用綯繩係於腰間,隨身攜帶。中型銅鏡尺寸在10厘米~9.4厘米,它們多厚重精美,使用時或懸掛在牆壁上,或置於鏡台上,用畢還有考究的鏡奩存放。

    晉朝畫家顧愷之在著名的《女史箴圖》中,對使用銅鏡有著細致的描繪:畫左邊坐著一個男子,對著一座鏡台,後麵一位婦人拿著梳子替他梳頭。右邊還有一個男子,正在微仰著頭,對著另一麵鏡子,鏡子裏映出其麵目。畫中鏡台為落地式,支杆插入鏡鈕中,鏡台中部尚有托盤。人物身旁放置有鏡奩等物。

    張元手中這兩麵銅鏡雖然是了一點,不過麻雀雖五髒俱全,更重要的是,它們竟然屬於春秋戰國時期被認為已經絕跡的特殊的銅鏡,光是這一點,價值立馬就攀升上來了。

    再加上銅鏡這種東西,在古代是既是實用的東西,又是藝術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