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一一六三章 琳琅滿目(2/3)

    歐洲的、埃及的、希臘的、中國的,倒也是井井有條,隻有進入門口的時候,一些兵器的擺放有點淩亂,看得出來是後來被經常動過的,比如那些青銅劍,應該之前就擺在中國館裏頭。

    是中國館,其實就是一個大房間而已,一百平米左右,暫且這麽叫吧。

    一百平米的空間裏頭,擺放著上萬件中國古董,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瓷器,各種類型的都有,簡直是琳琅滿目,看得人眼花繚亂。

    各種形態、各種顏色、各個朝代,這裏就像是一個型的瓷器陳列館。真不知道如果白塔其餘層上的古董如果還在的話,這裏麵該是如何的壯觀啊。

    “我的啊,這些都是從中國弄來的古董?這得有上萬件之多了吧?”藍鳳凰忍不住驚訝地道。

    張元的心情,其實跟藍鳳凰是一樣的,隻不過他沒有喊出聲來罷了,他這一次來歐洲,去了一次大英帝國博物館,又來了一次拿破侖七世的古堡,還看過兄弟會的古董清單,這讓他心中真得是猶如大海之上起了颶風一般,震驚得簡直無以複加。

    多少好東西啊,都在國外!

    雖然以前時常聽圈子裏到過國外的人提起,中國的好東西其實都在國外,以前張元對這個是沒有直觀的印象的,隻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不過當他這一圈子逛下來之後,對這個話真得是深信不疑了,內心的波蕩,自然是難以平複的。

    瓷器的曆史非常悠久,後來因為玻璃、金屬加工技術的成熟,才漸漸淡出了主流市場。現在的瓷器製品,基本上都是用來觀賞用的,畢竟瓷器有個巨大的劣勢,那就是太容易碎了。

    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中,出色的陶瓷器可不少,然而或者因為戰爭,或者因為不心導致大量的瓷器被毀,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即便是到了現代,在搬運過程中被打碎的瓷器也不少。

    而瓷器裏麵眾所周知最值錢的就是官窯瓷器了。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采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

    到了宋代之後,官窯基本上可以就是禦窯了,就是皇家瓷廠。

    明代采取“官辦民窯”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禦器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禦器即貢器。清代與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燒”的折中形式。其產品分“欽限”和“部限”兩類,前者是專給皇帝用的,後者是給朝廷和外交禮賓用的。

    但不管有什麽不同,官窯瓷器,基本上那都是上流人士用的東西,不僅更加精美,而且質量也大多都比較上乘。而民間使用的瓷器,也就是民窯,實用更多一些,欣賞價值不夠,所以收藏價值也比較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