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八十九章 明朱三鬆竹雕筆筒(2/2)

    根據張天元所知,朱三鬆的拍品,目前拍得的市場最高價應該在五百萬左右,這件如果是真的,那麽可能會更高一些,因為羊易俊說得沒錯,朱三鬆的竹雕裏麵,幾乎沒有過三國題材的,這非常稀罕,另外三國題材在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都非常受歡迎,不管是棒子國還是腳盆,受到三國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所以有這類題材的東西,他們都非常感興趣的。

    當然了,早就說了要拍下這壓堂貨的張天元是不會錯過這件拍品的,他跟著塗壽、母儀、龍頭拐老嫗,以及好幾個專家一起走了上去,仔細觀察這件竹雕,因為價格昂貴,必須得確定好真偽,不然買來如果是假的,那可就虧大發了。

    竹刻藝術自明代中期,由嘉定朱氏一門發起,至清中期,逐漸發展成我國一項最具文人氣質的藝術。曆代士子學人多仰慕竹之氣節,故北宋、南宋繪本中,多有鬆竹,借以表現其勁挺硬朗、高潔清俊之風。

    桌上這件東西高19厘米,外徑14厘米,在竹器中算是大器。上下圖紋用薄地刻出,刻者一絲不苟,曾用尺量,上下回紋方向相逆,而位置竟不差絲毫。

    細觀構圖,乃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桃園結義,三個人物,劉備、關於和張飛雕刻的栩栩如生,刀法簡練而人物情態傳神。甚至當你看到這三個人的麵部表情的時候,真有一種仿若穿越到了三國時期,與這三位一起結拜的場景。

    構圖之中的桃花更是傑作,每一片自空中落下的桃花,都能讓你感覺到它是在飄,是在飛,而不是死的,這充分體現出了雕刻家的精湛技巧,實屬難得。

    畫麵右下角陰刻填藍行書“三鬆製”,左上側陰文填綠隸書題錄清乾隆皇帝禦製詩:巧匠試奇刻,桃園稱三奇。

    三英藏抱負,結義係安危。

    無斧痕曲肖,有神韻莫遺。

    應嗤刀筆者,此妙未能知。

    禦製詩署名“子臣永璿敬書”,鈐“子臣永璿”“敬書”二方篆印。

    縱觀刀法,為典型明代嘉定風格,人物、山石、卷雲,皆用高浮雕法刻出,特別是人物幾近圓雕,有呼之欲出之感,竹叢為透雕法,此種透雕刻竹之法,清中期以後不複再見。

    因此,張天元基本可以認定此件筆筒確為明代嘉定竹刻大家朱稚徵之真跡。且為早期嘉定風格之代表作,可以和朱纓之“劉阮入天台秀筒”同為我國竹刻史上之雙璧。

    張天元可不能算是門外漢,他對這些東西或多或少是有些了解的,而且也有一定的鑒賞技巧,所以每一次在使用六字真訣之前,他總是要自己先鑒賞一下,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俗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他可不知道這得到的能力會不會有一天突然消失了,到了那個時候,若他的鑒定技術還一點長進都沒有,那豈不是很傷?

    縱然不會消失,那掌握一些鑒定的技巧和知識,以後哪怕是用來忽悠人,那也是有用的啊,不然別人讓你解釋一下,你半天憋不出一句話來,那可就要貽笑大方了。

    如果您覺得《鑒寶秘術》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