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秦

第四百二十九章 巴蜀奇兵(1/2)

    征南戰事再度打響。

    李原的身影,再次在長安城消失,對於崇尚軍功、骨子裏渴望榮譽的他來說,遠遠的躲在大後方,遙控指揮一場大戰,或者不聞不問放任前方的將領們自行判斷,都不是最佳的選擇。

    所以,距離前線不要太遠,但又不是代替將領們衝殺在第一線,這個度的把握讓李原在反複衡量之後,決定前往巴蜀一趟。

    打仗需要花費。

    軍糧和武器,是最為基本的支出。

    此次南征戰事,秦國方麵之所以底氣十足,能夠分左中右三路南進,就是有了巴蜀糧倉的支持。

    蜀郡。

    天府之國。

    在新秦恢複了巴、蜀兩郡的統治之後,這塊被群山包圍的豐饒平原,正顯示出勃勃的生機,人口在一年年的增加,他們之中真正的土生土長的老蜀人並不多,更多的是從關東一帶遷居而來的新蜀人。

    其中,都江堰灌區附近的臨邛等地,更是因為水利的發達,雲集了大量的新移民,他們開墾荒田、打製鐵具、販運糧秣,憑借著勤勞和精明的頭腦,為自己贏得了豐厚的財富,也讓蜀郡真正成為了秦國的後方大糧倉。

    在治理巴蜀的過程中,有二個人是不得不提及的。第一個是王尚,這位追隨李原最久的秦軍將領,是首任蜀郡郡守,正是在他的強勢威壓下,蜀郡從由狄人、巴人、羌人還有關中老秦人分割而治的局麵,變為秦人、巴人聯合占據主導,狄羌人逐漸退居山林的狀態,這一征服的過程,雖然是以犧牲狄羌人的利益為代價,但對於秦國來說,卻是唯一的選擇。

    在民族之間的爭鬥中,強弱的搭配才是最為合理的,如果兩邊都很強大,或者實力平均的話,則立即會爆發戰亂,從這一點上來看,狄、羌人必須打壓,否則的話,這些異族一旦強大起來,就會對秦國的統治造成威脅。

    第二個要大書特書的人,名字很熟悉。

    他就是蕭何,漢王劉邦的相國,著名的漢初三傑之一。

    蕭何在劉邦兵敗之後被秦軍俘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位劉邦的好友都意誌消沉,即便陸賈等好友相勸,他最終還是決定歸隱,隻是後來在祭祀過劉邦之後,迫於生計才出任了一地小縣的吏椽。

    擔任秦國地方官員的這一步跨出之後,以蕭何的能力,應付一地的政務自然綽綽有餘,而他的考績也是年年優秀,對於以實績為晉升提拔標準的秦國官員體係來說,蕭何這樣的實幹人才正是最寶貴的。

    出於對蕭何身份上的敏感,就是否越級提拔蕭何為一郡郡丞的事情上,丞相陳平和禦史丞李政還特意向李原請示過,結果李原的回答是,蕭何既然能力優秀,那就放心使用,不用顧慮其他。

    前年春,蕭何被任命為蜀相,這是他在罷去漢相職位之後,再一次擔任重要官職,這也是他在劉邦勢力退出漢中、蜀中之後,又一次回到這裏,當然,這一次他的身份已經不一樣了。

    蕭何在蜀相任上二年八個月,也正是在他的手裏,蜀郡的人口、農業生產、手工作坊業還有商貿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象臨邛這樣的蜀地小城,已經發展成為了南方的冶煉之都,而蜀都更是因為糧秣連年豐收,而成為秦國著名的大糧倉。

    從關中往蜀中的一路上,秦嶺山脈高低起伏,高處的落葉鬆林、山穀中的綠色喬木、還有不知隔著多少座山峰之後的深山裏野獸的咆哮,都讓李原有一種穿行在時空遂道中的恍惚感。

    歲月如棱。

    距離上一次平定漢中**之時,又過去了有一年有餘,在時間的過濾下,漢中石牛道上,已經不見有什麽戰事留下的痕跡了,反倒是三三兩兩的商隊、還有拖家帶口南去的民眾,瞪著好奇和驚異的目光,打量著李原的這一支威嚴整肅的隊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