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秦

第三百五十九章 項楚之弊(1/3)

    兩國交兵。

    關係國之大運。

    如果不出現大的偏差,一場戰役持續的時間少則二、三個月,多則甚至達到一年以上,就比如秦、趙的長平之戰,整整持續了二年六個月時間,要不是趙王聽信讒言,誤用了趙恬為將,這一場戰事還不知要持續到什麽時候。

    從這一層麵上來說,這一場秦楚之間的大決戰,如果一切正常的話,持續的時間會很長,不過,就目前的戰況來說,楚國的連續失策,尤其是在決策層麵的模糊不清,搖擺不定,給了秦軍取得速勝的機會。

    項羽對鴻溝戰事的錯誤判斷,是重要的一個因素。

    而接下來周殷、項悍乃至楚相項佗的一係列誤判,則是另外一個原因,而造成這多個失誤的原因,就是在楚國在人才的任用上,出現了大的問題。

    唯項氏而決。

    凡姓項者,皆為王侯。

    在項氏的壓製下,如項聲、項襄、項悍這些的平庸之輩得以升遷,而季布、周殷這樣的楚國中堅逐漸遭到排擠和棄用。

    這才是楚國最大的危機。

    人才。

    才是決定勢力漲與落的決定姓因素。

    在諸侯爭雄之後的新一輪比拚中,秦國很明顯的走在了楚國的前頭。

    毫無疑問,霸王項羽的局部戰術指揮能力,可稱上上之選。就連李原,也無法正麵硬碰硬的與其對戰,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項羽會在什麽時候、什麽狀態下又爆發出讓人生畏的戰力。

    但局部與整體,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把局部的力量發揮到最大,也能夠影響到整體的方向;但相比較而言,如果能夠綜合考量整體的布局,那麽局部的得與失在更廣闊範圍內,也就算不得什麽了。

    智謀。

    正是應對勇猛的最佳策略。

    在這次的鴻溝大戰中,秦軍中的“三李”加“一閻”俱是以智計擅長的人物,就連其中稍弱的李仲翔,在智謀方向也一樣有獨到之處,要不然他也不會在發現楚軍異常舉動之後,立即決斷回兵救援中軍。

    鴻溝主戰場上,李原與項羽麵對麵撕殺,而同時,楚國南方陳郡、九江郡一帶也是風雲變幻,成為雙方爭奪的另一個焦點。

    三李在戰前的謀劃,隨著秦軍偏師陳豨一部的東進而開始顯現出效果。

    授命偏師出兵陳郡的秦軍將領陳豨,是地方小諸侯出身,在當年的漢王劉邦手下,陳豨也是以半讀力的姿態出現。在降秦之後,陳豨在討伐劉邦、英布的戰役中有過出場的表現,但多是作為輔助存在,陳豨本人也沒有多少亮點可尋。

    這一次,秦楚交鋒決戰,陳豨的部隊駐紮在南郡的鄧縣一帶,負責守衛章平軍西移漢中之後留下的一大片區域,算是作為地方郡兵部隊使用,這樣的做法讓陳豨心中不禁鬱鬱寡歡,正在此時,來自鴻溝前線的命令到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這是李原的一慣原則,陳豨馬不停蹄的率領本部人馬僅用了三晝夜,就翻越了延綿有四百餘裏的伏牛山脈,然後又穿過穎川郡,出現在了陳郡一帶,此時,早就得到閻樂命令的秦軍暗作也是迅速動作,開始與楚將丁公正式接觸,遊說歸秦事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