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秦

第三百十九章 呂雉現長安(1/2)

    十月末。

    位於秦嶺以北的關中一帶,這一年的第一場冬雪開始紛紛揚揚的落下,長安城的百姓早早的穿上了胡商從西域販運而來的皮裘、蓋上了氈毯,這種用厚厚的羊絨毛織編而成的毯子相當的結實耐用,而更重要的一條就是保暖效果很好。

    長安的東市。

    最大的胡商,是一個叫烏氏倮的胡商,早在始皇在世時就來到鹹陽的他,曾經得到過始皇帝的接見。

    在秦二世胡亥在位時,烏氏倮因為不願意將自己名下的財物獻予趙高,被這位權傾一時的中書令大人排擠,最後不得不黯然離開鹹陽。

    大秦新曆五年。

    烏氏倮從西域走南線返回秦國,發現昔曰的都城鹹陽已經成了一座空城,而在渭水畔的樂遊原上,一座規模宏大的新城正在迅速的崛起。

    憑著商人特有的敏銳,烏氏倮感覺到,眼前的這座長安城,將會是他發達的新,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烏氏倮一口氣在東市購置了十餘個鋪麵,僅僅一年時間,這些鋪子的升值速度驚人。

    憑著商鋪的利潤,主要經營糧秣生意的烏氏倮,現在已經把業務拓展到了絲綢、鹵鹽、織錦等多個領域,說起來,烏氏倮的發達還要感謝秦軍的一次次大捷,如果沒有李原的東征西討,他烏氏倮就算想經營這些緊俏的物資,也不可能從其他諸侯那裏分得多少的利潤。

    隨著秦國與西楚關係的改善,東西方貿易的大動脈被毫無阻礙的連接了起來,對於商人來說,這樣的情況彌足的珍貴,受足夠了戰亂之苦的他們現在正抓緊一切時間賺錢。

    為了感謝秦國給予的方便,也為了更好的從秦國的複興中賺取更多的財富,烏氏倮會同一些大商賈這些年來主動的義捐了不少的糧秣財帛,也算是一種回報,而換來的,則是秦國重農經商的國策的悄然改變。

    始皇帝贏政對於商業沒有什麽好感,秦國曆代的君王對商貿也斥之以鼻,要想改變秦人的這些傳統看法,李原動了不少的腦筋,想了不少的辦法,最後,還是決定以不變應萬變,商人的經營活動國家不作幹涉,而是交給商人們自己的協商解決,當然,國家在其中還是要抽取一定的稅收。

    在比例方麵,李原並沒有如匈奴人一樣課以重稅,作為一個有現代商業頭腦的人,他很清楚,商業會給一個國家帶來什麽,而若是一個國家完全沒有了商品的流動,那麽這個國家也就走向了衰亡。

    隻要秦國繼續保持進取的勢頭,那些逐利而來的商人們就不會離開,而李原現在要做的,是吸引象烏氏倮一樣,更多的大商人在長安定居下來。

    隻要人在秦國,那麽商賈們擁有再多的財富,最後都是秦國的,在這一點上,李原很顯然學習了藏富於民的做法,烏氏倮等人的財帛不管是消費,還是屯積,隻要在秦國的土地上使用和隱藏,就依舊逃不脫李原的掌控。

    東市街口。

    在寒風凜冽的早晨,一個個店鋪小廝縮著脖子,哈著熱氣打開店門,準備迎接新一天的第一拔客人,東市的鋪子現在已經價值迭升了好幾十倍,當初,李原下令督造長安城時,便在東市預留了十餘個鋪麵,以作為自家的私用財產,這一決定僅僅過了二年,就證實了它的英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