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秦

第三百零一章 開疆拓土(1/3)

    國力的強盛。

    讓李原終於有了改革國內守舊政策的機會。

    隨著絲路的打通,預計在未來的一年之內,秦國將逐漸的擺脫以農業為主的國策,轉而施行農、商並重的策略。作為連接東楚、南越等地與西域的紐帶,秦國一方麵可以利用過境的機會,賺取豐厚的差價,另一方麵可以在廣闊的地盤上養桑種麻,織就蜀錦等西方人喜愛的東方物器。

    當源源不斷的錢帛通過絲路大動脈輸入秦國的血液中時,李原相信,就算是最保守的秦國人,也會對此感到驚奇與自豪。

    小推恩令的施行,讓秦國的家族世家體係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這一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最為關健的失孤兒童的撫養問題,由原本的家族供養體係,逐漸被國家撫養製度所屬替代。

    在秦國各郡,一個類似於孤兒院的機構在此背景下成立,國家每年拔出專門的款項,來資助那些失去父母、親人撫養的兒童,在這些孤兒之中,如果是大秦軍隊的子女,還會得到專門的照看。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這一年的秦國還發生了諸多看似微小的變化,比如:官員的選拔不再單純依靠父老的推薦,而是采取由鄉、亭中長者推薦與毛遂自薦相結合的方式,每一個新錄用的官員在正式任命之前,都有一個試用期的考核。

    在考核期間,負責官員政績考評的禦史大夫、大夫會下發一些具體的評價指標,比如罪案的發生率、糧秣生產的產出率、荒田的開墾率、人丁賦稅的平均水平等等,這些指標綜合起來,就構成了官員政績的評分係統。

    官員是否稱職,由分數說了算,而不單單由上一級的官員說了算,這是秦國在官員體製上邁出的一小步,卻對秦國的未來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秦國的國相,陳平這個權重一時的文官領袖,更多的時候,被當作了一個匯總意見的人,他要做的是,在不同的意見之中,評判出認為最合適的一個,寫上自己的意見,然後再呈送到李原這裏備案過目。

    在備案期間,李原有可能會支持他的決策,也有可能會推翻他的意見,不管是哪一個決定,在作出之前都不會影響到政令的施行。這句話聽起來有些讓人迷糊,通俗的說,就是陳平有執行權,而李原則擁有最終的裁判權。

    ——。

    秦國在一次次的變革中艱難前行著。

    這一年的初夏,在楚國出兵燕國、並與匈奴人大戰一場之後,北方的匈奴人,南方的兩強秦國與楚國,逐漸的形成了新的三國對峙局麵。

    大單於冒頓剛剛完成對草原各部的統一,雖然根基不能算有多穩固,但至少不會影響到他對南麵用兵。

    秦國、楚國對匈奴左、右賢王的打擊,讓冒頓火冒三丈,匈奴人也隨即加快了來援的速度,六、七月間,大舉南下的匈奴人從河套、雲中、代、漁陽、遼東等多個郡縣竄入秦國北境、楚國北境。

    一場邊境襲擾與反襲擾的戰事在初夏時分打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