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秦

第十三章 初生牛犢(2/2)

    三權分立。

    後世歐美諸國總結出來的國家治理體製其實在秦國時就已存在,在始皇帝強大的個人魅力統治下,地方實力派代表李斯、宮廷內府派代表趙高、世襲武將派代表蒙恬相互製約,相互平衡,保證了龐大的秦帝國戰爭機器的高效運轉,而在始皇駕崩之後,他的後繼者顯然沒有平衡好這一點。

    首先是蒙恬被殺,導致三支柱中最有力量的一根離心離德,其後是李斯下獄,最具廣泛基礎的郡縣官員係統開始崩潰,剩下趙高一個人在鹹陽自編自導自演大戲,最後直到被忍無可忍的反對者轟殺。

    十四日,碭郡,外黃。

    碭郡郡守在與楚軍對峙數日之後,突然帶兵撤離城池,引本部渡河往齊地,隨後這一支秦軍就如同憑空蒸發了一般,再無蹤跡。碭郡是關東大郡,領縣二十有一,李原所據守的大梁一帶按照行政區劃來講,也歸屬於碭郡。其後隻是因為滎陽位置實在重要,才在軍事上聽從三川郡的調遣。

    外黃一失,反秦聯軍向西的阻擋幾不複存在,在聯軍的西進路上,李原目前駐紮的大梁一帶正是必經之地。

    九月末,大將軍章邯與楚國武信君項梁在定陶的會戰有了結果,過於自信的項梁在沒有喚回侄兒項羽等猛將的情況下,被章邯偷襲得手,兵敗被殺。隨後,章邯奉朝廷命令,北渡黃河入趙地圍剿張耳、陳餘等反叛勢力。

    章邯的這一動作讓人著實迷惑不解,宜將剩勇追窮寇,楚王熊心雖然是名義上的王,但號召力還是有的,彭城離定陶不遠,隻要再加一把力這楚地的群豪們就隻能相互撕殺了,等到豪強們再推選出新領袖,又不知何年何月了。

    秦軍犯下戰略性的錯誤,原因複雜挺複雜,簡單也很簡單。北麵守衛長城的秦國邊防軍南下了。大將王離在杠裏一帶和劉邦軍試探性接觸之後,即回軍於趙地,將諸侯中最為頑強的趙王歇圍於巨鹿一帶。

    趙國是秦國的死敵,長平之戰的硝煙猶在,胡服騎射的趙人一直都被視作秦軍的強勁對手,作為撲滅反抗力量的箭矢,章邯絕不允許王離的風頭蓋過自己。

    更何況,北進趙地,不僅是軍事上的需要,還是政治上的需求。剛剛接任丞相的趙高需要一個接一個的勝利來鞏固朝中的地位,既然楚地沒有惹人注目的目標了,那就換一個看上去更有影響力的目標。

    十月,得益於秦國的內訌,楚地的強豪們意外獲得了喘息之機,楚王熊心在彭城召集陳地各路反秦勢力,相約會盟西征北伐,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西征軍以武安侯沛公劉邦為首,率領聯軍向三川郡、碭郡一帶攻擊,北伐軍以宋義為上將,以項羽為次將,前往趙地增援被圍困的趙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