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國

第七百七十六章 去工業化(1/3)

    郭曙清是一個學者出身的官員,早些年一直是在省裏的政策研究部門工作,因為思維敏銳、文筆出眾而深受省領導的好評,並在剛過不惑之年的時候被委派到宜坪市擔任書記,負責全麵工作。

    雖然從來沒有做過基層的實際工作,但郭曙清對於基層政府的行事規則並不陌生。他知道,各市縣長期以來都把發展經濟作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務,評價一任書記或市長工作成績的好壞,就看在他們的任上引入了多少資金,建立了多少企業,創造了多少產值,這已經成為官場的慣例了。

    郭曙清不想讓自己與這些同僚們混為一談,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官員,也唯有如此,他才能夠在眾多的同級官僚中脫穎而出。市委書記這個職務,在很多人眼裏是高不可攀的,但對於郭曙清來說,並不覺得滿足。一個書記不過就是一個司局級幹部而已,中央各部委下屬的各個司局、省裏的各個廳,加上全國300多個地級市,林林總總的司局級幹部將近5萬人。如果他的所作所為與其他人並無二致,他如何在這5萬人中間顯示出自己的存在呢?

    在經曆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中國已經初步擺脫了貧困,解決了百姓的溫飽問題。在吃飽飯的問題不再成為困難之後,對於發展路徑的討論便日益紅火起來。近一段時間,報紙上頻頻出現“反對GDP崇拜”、“追求GDP弊大於利”等說法,郭曙清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趨勢,意識到光靠搞好經濟是不足以出人頭地的。

    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履新之後,並沒有像其他書記一樣大刀闊斧地發展經濟,而是努力地在尋找不同的發展路徑。他想過文化興市、旅遊興市、宜居興市、休閑興市甚至宗教興市等等想法。但所有這些想法都存在著具體落實上的困難,所以一時難以作為一項政策出台。古謝夫剛剛向他拋出了一個後工業城市的概念,並聲稱這是超前時代50年以上的概念,這讓郭曙清頗為心動。

    在中國,評價一樣東西好壞的一個標準就是“洋氣”。所謂“洋氣”。就是和中國本土的東西不一樣,沾著一點西方的仙氣。君不見,地產商開發樓盤的時候,往往要取一個什麽“澳鄉”、“楓葉”、“普羅旺斯”之類的名字,讓人覺得所住的地方透著濃濃的異域風情;還有一些消費品商家,明明生產的是臭豆腐和辣椒醬,卻要起一個“拿破侖”或者“伊麗莎白”的商標。好像洋人吃過就高貴了許多一般。甚至大街上的非主流少年們。也要打扮成一副歐洲範兒,鼻子上掛個一尺來長的銅環子,也不嫌吃飯的時候費事。

    在專家學者這個層麵上,表現不會這麽俗氣,但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用西方的理論作為依據,千萬別扯什麽孔子老子之類的,顯得太土。郭曙清自己就有這樣的體會。給領導寫講話稿的時候,如果引幾句“直掛雲帆濟滄海”之類的古詩。難免會讓人笑話,而如果能夠加上幾句“亞裏斯多德曾經說過”或者“拉普拉斯有句名言”,立馬就顯得高端大氣,這就是所謂洋氣的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