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國

第五百六十章 汽車發動機攻關(1/3)

    PS:看《材料帝國》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的更多建議,關注網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楊新宇這話,有三分是調侃,另外七分倒是出自於真心。他也是個技術幹部出身,但要論對技術發展的敏感性和遠見,是遠遠不及秦海的。早在浦桑汽車國產化工作時期,楊新宇就經常向秦海征求意見,這些年來,他向秦海求教的次數多達數十次,每一次都能夠從秦海那裏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發,於是對秦海的依賴就越來越強了。

    聽到楊新宇這樣說,秦海略略地謙虛了一句,然後便直奔主題,問道:“楊主任,是什麽事情讓你這樣操心,說出來,看看我是不是能夠幫你分擔一點。”

    “說起來倒是我的老本行,還是汽車的事情。”楊新宇說道。

    “汽車?”秦海點了點頭,“難怪,現在全國上下都在搞汽車,倒也的確會讓你這個大主任操心啊。”

    90年代中期的中國汽車市場,用“諸侯林立”來形容也並不過份。繼浦桑汽車引進項目取得成功之後,又有幾家大型汽車企業通過合資方法,從國外引進了汽車生產技術,形成了幾大合資汽車生產基地。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各省市都看中了汽車工業的廣闊前景,紛紛申請建立自己的汽車企業,出現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景象。

    按計委和機械委原來的設想,國內並不需要建設太多的汽車企業,而是應當把有限的資金集中於少數幾家企業,做大做強。然而,各省市在汽車產業上的決心是難以抵擋的,他們動用了所有的遊說能力。向計委施壓,迫使計委發放出一張又一張的汽車生產牌照,開始了一場汽車工業的躍進。

    中國的汽車工業起步不算晚,但因為中間有一段時間與國外隔絕,在技術上出現了斷層。浦桑汽車引進項目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浦江汽車廠造了20年的浦江牌小轎車。臨到與國外合資的時候,發現自己所有的技術都是落伍的,不得不從一個小螺絲帽這樣的地方重新開始補課。

    得益於浦桑汽車國產化項目打下的基礎,如今國內的汽車配套工業已經初具規模,能夠提供相當一部分汽車零部件和汽車材料,這也是各地敢於上馬汽車項目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汽車技術畢竟不是那麽簡單的。汽車的外觀和結構設計。以及汽車中包括發動機、變速箱等在內的核心部件的生產,仍然是國內汽車行業的短板。楊新宇作為機械委的官員,不得不為這些事情而焦慮。

    “汽車發動機的問題,現在是擺在我們麵前的最大的難關。不突破這個難關,中國的汽車工業就永遠隻能跟在別人後麵了。”楊新宇對秦海說道。

    “我記得浦江汽車公司不是引進了德國狼堡公司的發動機技術,建了一個年產10萬台發動機的生產基地嗎?”秦海問道。

    “現在已經擴大到年產20萬台了。”楊新宇糾正道,“除了浦江汽車公司之外,北店、安什兩家汽車公司也建了自己的發動機生產基地。各自都形成了年產20萬台以上的生產能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