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國

第四百一十章 賠本養產能(1/3)

    宋洪軒能夠想到的事情,秦海自然也是能夠想到的。他所提出的突破國際市場障礙的手段,非常簡單而粗暴,那就是降價。

    在國際市場上,一噸線材的價格是280美元,相當於1500元人民幣;而在國內市場上,一噸線材的價格是2000多元,遠遠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很顯然,如果以國內的價格向國外銷售,肯定是無人問津的。

    秦海的打算,就是用比國際市場更低的價格進行銷售,國際市場上的線材是280美元,大秦集團如果賣到260美元,是不是就能夠賣動了呢?高端的鋼材中國企業不敢問津,普通的線材、棒材,有什麽不能做的?這種大路貨,隻要價格低,國際買家肯定是蜂擁而至,後世中國製造肆虐全球,最大的絕招不就是廉價嗎?

    至於說以低於原產地的價格進行銷售是什麽傾銷,前提是有人提出反傾銷調查才行。全球一年的鋼材產量7億噸,中國才占著十分之一,根本沒到能夠威脅西方廠商的程度,誰閑得蛋疼去告你傾銷啊?在那個年代,西方國家都巴不得發展中國家傾銷,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能夠用更低的成本,掠奪來自於發展中國家的資源。

    “這樣一來,咱們幾乎是賠本賺吆喝啊。”

    聽完秦海的計劃,宋洪軒在心裏盤算了一下,這樣說道。北溪第二鋼鐵廠和岑州第二鋼鐵廠的原料都是來自於海外,原料成本、運費、工時、能耗等等加在一起。每噸線材的成本差不多也要到200多美元了。如果再以260美元的價格銷往國外。成本控製得好,勉強能夠保本,控製得不好,就是絕對的虧本買賣了。

    “這應該算是賠本養產能吧。”秦海說道,“如果我們精打細算,可能賠不了太多錢,相比占用流動資金建立儲備來說。這種方法應當是更省錢的。”

    產能這種東西,是不能在形成之後再放在一邊閑置著的。有許多東西都需要通過穩定的生產來進行維持,否則在倉促之間就很難形成生產能力。比如說,大秦鋼鐵公司的原料來自於澳洲,要保證原料供應的穩定,就需要持續地進行生產,否則臨時找礦山買原料,人家也不一定能夠提供得出來。還有,提供500萬噸鋼材生產能力所需要的技術工人。也需要用生產過程來培育和維持,總不能平時讓這些工人在家裏歇著,到需要的時候才把他們招來。

    寧中英和宋洪軒都是做企業管理的人,秦海簡單地一提,他們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寧中英扭頭看著宋洪軒,問道:“小宋。照小秦這種做法。咱們的鋼鐵公司能不能保證盈虧平衡,甚至是略有節餘?”

    宋洪軒在筆記本上緊張地做著計算,算了好一會,才點點頭道:“如果我們努努力,保證盈虧平衡是不成問題的,略有節餘嘛……那就要看國內市場的情況了。”

    大秦集團旗下的這幾家鋼鐵廠,一直都是集團的“現金牛”,利潤率雖然不夠高,但產量大,產值很高。這樣一年怎麽也能創造出一兩億的利潤。當然,這些利潤都是在國內市場上產生出來的。照秦海的打算,集團馬上啟動鋼鐵公司的擴能計劃,然後把多餘出來的產能拿到國際市場上去消化,用低價位搶占市場,維持住日常生產,這基本上就是虧本買賣。國內盈利,國外虧損,宋洪軒細算之後,覺得基本能夠達到盈虧平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