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國

第三百九十八章 留美博士(1/3)

    趙斐然說的劉博士,名叫劉漢鬆,是在弗吉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一名中國留學生。出國那年,他已經是32歲,在單位上是個副教授,他的妻子田如芝則是校團委的副書記。因為看不到發展前途,又豔羨國外的生活條件,劉漢鬆毅然從單位離職,申請了弗大的獎學金,來到了美國。

    在美國的第一年,因為有獎學金,劉漢鬆的生活條件還是很不錯的。呆了一年之後,他便把妻子和3歲的孩子都接到了美國,享受發達國家的待遇。誰料想,一家人剛剛團圓,不幸的事情就發生了,他申請的第二年獎學金沒有獲得批準,全家人的生活來源麵臨著斷絕的威脅。

    當年,在國外的留學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公派,拿著國家的津貼,吃不好也餓不死,學成回國,也啥念想。當然,留學結束之後拒絕回國的,也不在少數,其代價當然就是丟掉了在國內的公職,而且麵臨著一係列罰款之類的懲罰。

    第二類是拿到了國外獎學金的自費留學生,根據獎學金的多寡,分別處於富裕、中等、貧窮等各個層次。哪一個層次的人,都會利用業餘時間去打一份工,哪怕是為了攢一點錢也行。當年留學生打工的平均收入水平是一小時4至5美元,合人民幣25塊錢,一星期打20小時工,就能掙到人民幣500塊錢,相當於在國內小半年的收入。沒見過錢的中國人幾乎沒人能夠抵製這種誘-惑。

    第三類就是如劉漢鬆這種。沒拿到獎學金,或者原來有、後來中斷了獎學金的。這類留學生必須靠自己打工掙錢來維持生計,處境可謂是苦不堪言。

    至於說後世最常見的那種拿著爹娘的錢到國外讀書的,在當年簡直比在美國的熊貓還少。在美國,一個月的生活費最少也得四五百美元,相當於2000多人民幣,國內有幾個人能夠有這樣高的收入?

    得知獎學金未能申請下來。劉漢鬆與田如芝便開始商量著如何維持一家人生活的問題。一個方案當然是兩口子都去打工,但這樣一來,劉漢鬆的學業就要受到影響,取得博士學位的時間就要推後,而這又意味著他們要過更長時間的苦日子。第二個方案就是劉漢鬆全力以赴地做學問,田如芝一個人同時打兩份工,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保證獲得足夠生活的收入。

    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之後,兩口子最終選擇了第二個方案。田如芝表示。自己累上兩到三年,等劉漢鬆拿到博士學位,找到工作,一家人就可以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了,這樣她的付出也就有了回報。

    含辛茹苦這種話,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的時候。兩口子才知道是多麽困難。田如芝打工的一家餐館是台島人開的中餐館,老板對於大陸客非常歧視,動輒用髒話對她進行辱罵,而餐館裏其他的員工也擔心她會威脅到自己的職位,對她百般刁難。她打的另一份工則是在寫字樓裏做保潔,一個人就要負責四個樓層的所有走廊和廁所的清潔。

    在累得坐在牆角不能動彈的時候,田如芝總會想起來美國之前自己在京城工業大學團委的那間辦公室,雖然辦公桌是那樣粗糙簡陋,但從窗戶裏曬進來的陽光,永遠都是那樣的溫暖。每次想到此處。她都會忍不住淚流滿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