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國

第三百五十章 有眼不識泰山(1/3)

    聽到王鴻生的話,秦海不禁暗暗感歎,能夠在國家計委工作的人,果然目光都是極其犀利的,能夠從任何一點蛛絲馬跡中察覺出別人的意圖。秦海請華清大學、化工設計院開發大型乙烯裝置,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給自己建一家乙烯廠這樣簡單,他的想法分明是既想吃雞蛋,又想吃母雞,還要把養雞技術也收入囊中。

    這些想法,也不算是什麽商業秘密。其實國家也知道應該這樣做,隻是沒有這麽多資金去做而已。國家的實力相比秦海來說,當然是大出千倍萬倍,但同時國家要做的事情也比秦海要多得多,所以具體到一個項目上,倒反而是秦海顯得更財大氣粗了。秦海並不忌諱把這些想法向在國家計委工作的王鴻生說個清楚,反正國家也不會成為秦海的競爭對手。

    想到此,秦海說道:“我倒不覺得是多此一舉。一套大型乙烯裝置,是幾十億的投資,如果把這些錢用在國內,可以促進國內許多技術的發展,何樂而不為呢?不瞞王伯伯,我剛剛從化工設計院過來,和那裏的專家探討了一下研究低溫鋼材的事情。如果這項研究能夠取得進展,光是低溫鋼材這個市場的收益,就足夠彌補我的全部投入了。” “王伯伯真是行家。”秦海由衷地讚道,大型球罐和乙烯裝置中三種最重要的壓縮機是乙烯工程中最大的難關,難點就在於低溫鋼材。王鴻生能夠一聽他說的情況就說出球罐和乙烯三機,說明王鴻生對乙烯裝置是頗有一些研究的。

    王鴻生微微笑著說道:“計委就是一個雜貨鋪,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別說乙烯裝置這樣重要的項目,就是女同誌頭上的頭發卡子,我們過去都研究過呢。”

    要說起來,這就是計劃經濟的一個梗了。50年代中國仿照蘇聯模式建立起計劃經濟體製的時候,一度把權力收到了極致,所有的經濟活動都納入到計委製訂計劃的範疇之內。結果。某一年地方上反映,說市場上買不到發卡,許多女同誌都很有意見。計委的幹部一檢查,才發現是自己在編製計劃的時候遺漏了這項,於是趕緊調撥幾噸鋼材,指令相關企業緊急生產發卡若幹,這才解決了問題。 “目前國內在大型乙烯裝置上遇到的困難,大多數與材料相關,其中低溫鋼材是最大的一個難關。我在化工設計院了解到,國家每年投入用於低溫鋼材研究的經費,不過一兩百萬元,加上一些企業自己籌措的資金,總共也不到500萬元。靠這樣一些投入。要想解決低溫鋼材的問題是不可能的。

    我和化工設計院方麵討論過了,我會投入2000萬元幫他們建立一座低溫材料實驗室。再根據研究進展為他們提供研究資金,爭取在兩年之內突破低溫鋼材的難關。不過,本著誰出錢誰受益的原則,未來低溫鋼材的專利要屬於我。”秦海直言不諱地向王鴻生介紹道。

    “也就是說,如果國家要搞大型乙烯,需要用到低溫鋼材技術。也需要向你付專利費?”王鴻生似笑非笑地問道。

    秦海點點頭:“是這樣的……呃,當然,國家可以享受一個優惠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