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活在靖難

第76章 土木堡之變(1/4)

    到大明正統十年,也就是戰神繼位的第十個年頭,大明的崩壞已經初現端倪。

    到這個時間為止,大明人口相較於朱元璋的洪武時期少了幾十萬人,田地也是少了近乎一半。

    這簡直讓人匪夷所思,如果有官員敢提這檔子事,那簡直就是危言聳聽,有害於我大明上下團結一心,是危害國家的凶手。

    大明再怎麽吹也避免不了這個事實,道理很簡單,皇帝年幼, 前期掌權的太皇太後張氏你能期望她有什麽了不得的,超脫時代的治國理念和手段嗎?

    更別提被影視劇美化的孫太後了,朱祁鎮重用王振等一群宦官,也並非沒有加強皇權的想法,隻是這宦官是把雙刃劍,用得好的人是真的好,用得不好的人那也是搞出禍國殃民的權閹出來。

    皇帝、宦官(閹黨)、士大夫三者構成了大明新的權力平衡,武勳都得排到後麵去,畢竟大明已經幾十年沒打過什麽像樣的仗了。

    其實很有趣的是,士大夫階級從百姓身上榨錢,宦官則從士大夫身上榨錢,皇帝則從宦官身榨錢,反正這些沒卵子的人都是家奴罷了。

    當然,以上隻是比較簡單的總結了一下,實際上無論是士大夫還是宦官還是皇帝,他們都是在百姓的身上榨錢。

    百姓都成窮鬼了,沒油水可榨了,所以到了大明正統朝,連賦稅重地江浙都爆發了農民起義,由此可見,三代的積累真比不上一代的揮霍亂搞。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朱祁鎮,畢竟到正統十年他也還隻是剛成年不久而已,他又不是穿越者,裏麵住著個幾十歲的靈魂,小孩能懂治國?

    正統十四年。

    從明宣宗朱瞻基最後一次打擊草原政權到目前為止已經過去差不多二十年了。

    經過近二十年的磨合,草原上的力量再次被整合了起來,瓦剌成了大明的心腹之患。

    不知道為什麽草原上的漢子總是對“太師”這個稱呼念念不忘,既然選擇了成為太師,我們的有誌青年也先同學,自然也要繼承先輩“太師”們的遺願,完成光複大都的夢想。

    表麵上看也先是因為與明朝的一係列貿易摩擦才悍然發兵入寇的,但實際上每當草原上的部落被整合成一個政權之後,基本上都會發動對南邊農耕政權的入侵。

    鄰居屯糧,我屯槍,鄰居就是我糧倉,這是最能體現遊牧政權與農耕政權的關係的話。

    此時邊關告急,因為瓦剌這次來得非常迅猛,讓承平多年的大明上下猝不及防。

    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大明這個時候還勉強算得上是武德較為充沛的,老一輩武勳還沒有全部死光,我大明還能打。

    朱祁鎮也是有考慮到文官集團的影響力似乎越來越高,所以也是想借著機會提拔武勳集團,多拉一個人進牌局,免得文官集團一家獨大,所以我們的戰神打算禦駕親征,重現祖輩榮光,實際上他也是想借著軍功提升自己的威望,畢竟自己算是個太平天子,哪裏能完全壓得住那些滿肚子都是花花腸子的文官們。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朱祁鎮拉出了五十萬大軍,說實話,這個時候搞這麽大的軍事行動純粹就是作死,你不是你爹你爺爺,你太爺爺,你也鎮不住朝廷裏的那些人,這五十萬大軍的後勤問題你玩不轉,就問你一個問題,這五十萬人每天的大小便你怎麽解決?屎山都能堆成三層樓那麽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