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過去當特工

第331章 兩次接頭(2/2)

    這一次,方傑調來了第二隊,增加了力量。

    他在等待著劉翔的第二次接頭。

    正常的情況下,特工接頭,都留有備用方案。如果出現了意外,不能第一次接上頭,那麽就會啟用第二套方案,在第二點再次接頭。

    回到了房間後,劉翔並不著急。畢竟他也是一個老特工了,曾經當過軍統的副處長,對於接不上頭的事,我是有準備的。句喪氣的話,就是接不上頭又怎樣?隻要老子將這一批貨一賣,我就不虧此行了。

    所以,劉翔這一夜睡的很安寧。

    第二上午,劉翔又帶著人出發了。

    這一次,他去的地方是瓷器口。

    磁器口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嘉陵江畔,始建於宋代,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形成然良港,是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

    重慶成為陪都後,因為水運方便,龍隱鎮成為嘉陵江中上遊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的集散之地。

    城裏的一些大商販幹在磁器口開設分店收購貨物,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為大宗。

    磁器口每有00多艘(船均載重10噸)貨船進出碼頭,有商號、貨棧和各種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

    碼頭河壩中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各有一地,各為其市。

    這些商人漸漸為龍隱鎮改口,叫成了瓷器口,

    劉翔來到了磁器口後,便進了一家“巴山茶館”。

    重慶的茶館總是人擠人,總是鬧麻麻的。在重慶坐茶館,與其是休閑,不如是聚會。

    抗戰時期,大量文化人湧入重慶。在郭沫若、巴金(都是四川人)、老舍(北京人,也愛“泡”茶館)等人帶動下,文人墨客聚會交往,也選擇在茶館裏進行。

    所以,茶館是最好的接頭地點。

    劉翔比較熟悉這個地方,他很快就找到了地方。

    進入茶館後,劉翔上了二樓的包間區。

    由於大量文化人的湧入,重慶的茶館也適應形勢,裝修了不少的包間。

    包間的費用較高,但是,總是有人花的起不是。

    一跳尋找著,劉翔看到了一個叫“花仙子”的包間。

    來到了包間前,劉翔前後看了看,發現沒有人去注意自己,便上前敲門。

    “誰呀?”包間內一個女人的聲音。

    “我是你姨媽家的兒子的表弟。”

    “我姨媽在雲南,你怎麽來重慶了?”

    “重慶好賺錢,所以我來了。”

    “重慶的水鬼多,心淹死了。進來吧。”

    聽到包間裏的話,劉翔放下心來,終於可以接頭了。

    在劉翔走進“巴山茶館”時,方傑便已經確定了這是他們接頭的地點。

    “包圍茶館,不準人進出。”方傑命令道。

    一隊二隊兩個隊馬上行動起來,在悄無聲息之中,他們完成了對巴山茶館的包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