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作物栽培耕種(精裝)

古代栽培 3.(2/2)

    比如廣西記載的玉米種植早於甘肅或雲南30年左右,早於陝西60多年,早於四川一個半世紀以上,早於貴州差不多兩個世紀。

    江蘇記載的玉米種植也早於甘肅和雲南,浙江、福建、廣東都早於陝西,四川、貴州20來年以至一個世紀以上。

    玉米傳入我國後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這種新作物的引種和推廣,主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試種和擴大生產。勤勞而敏慧的農民大眾,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種適合於旱田和山地的高產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例如安徽1776年的《霍山縣誌》記載:四十年前,人們隻在菜圃裏偶然種一二株,給兒童吃,現在已經延山蔓穀,西南二百裏內都靠它做全年的糧食了。

    又如河北1886年的《遵化縣誌》記載,清代嘉慶年間,有人從山西帶了幾粒玉米種子來到遵化,開始也隻是種在菜園裏,可到了光緒年間就成為全縣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可見發展的迅速。

    我國本來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農業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所以引種以後能夠結合作物特性和當地條件,很快地掌握並提高栽培技術,並且培育出適合於當地的許多品種,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食用方法。

    玉米剛引進栽培時,除山區外一般都用作副食品。由於玉米的適應性較強,易於栽培管理,且春玉米的成熟期早於其他春播作物,未全成熟前又可煮食,有利於解決糧食青黃不接的問題,因而很快成為 山區農民的主糧。

    18世紀中期以後,我國人口大量增加,入山墾種的人日益增多,玉米在山區栽培隨著有很大發展。

    由於商品經濟發展,經濟作物栽培麵積不斷擴大,加以全國人口大幅度增殖,北方地區又限於水源,糧食生產漸難滿足需要,玉米栽培發展到平原地區。後來的玉米栽培總麵積更多,在糧食作物中產量僅次於稻、麥、粟,居於第四位,再後位次又有提前。

    在栽培技術方麵,清代的知識分子張宗法所撰寫的綜合性農學巨

    著《三農紀》中說玉米“宜植山土”,並介紹了點播、除草、間苗等

    珍貴經驗。《洵陽縣誌》中說山區種玉米,僅靠雨水維持玉米的生長,反映

    了當時栽培玉米不施肥料和粗放的管理措施。隨著玉米栽培麵積的繼續擴大,栽種技術才逐漸向精耕細作的方

    向發展。在清代《救荒簡易書》中,已講到分別不同的土,應該施用不同

    糞肥和不同作物,以及玉米的宜忌和茬口等。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各地農民還分別選育了不少適應各地區栽植的玉米品種。僅據陝西《紫陽縣誌》所記,該縣常種的玉米就有“象牙白”、“野雞啄”等多種。在東南各省丘陵、山區,玉米逐漸分化為春播、夏播和秋播3 種類型。

    此外,在田間管理、防治蟲害等各方麵,也逐步取得了越來越成熟的經驗。到20世紀,隨著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玉米栽培又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總之,玉米的引進,解決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擴大了土地播種麵積,促進了農村畜牧業的發展。同時,玉米栽培技術也在實踐中逐步提高,為後來玉米在我國的增產增收打下了基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