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絕代通寶古幣(精裝)

鑄行通寶錢 5.(2/3)

    3.4厘米,文字清晰,形態古樸。其研究收藏價值是非常高的。

    宣德通寶是明宣宗朱瞻基時所鑄,錢製沿永樂成規,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製作上稍遜於永樂通寶,書法一般,版別較少。

    自明宣宗以後,至明孝宗朱祐樘時,近70年未再鑄錢。明孝宗時寶鈔信用動搖,百姓不肯使用,甚至出現了以物易物的情況。10貫寶紗換不到3文錢,明代朝廷認為再不發行銅錢,就將無法挽

    回寶紗信用,而且很多利益也被私鑄商販賺取,便下詔命兩京及全國13省重新開爐鑄錢。弘治通寶就是在此時鑄行的。

    弘治通寶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此錢版本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異。弘治通寶曾由原重一錢增加到一錢二分。

    弘治錢製作書法都較一般,而且鑄量也不多,沒有達到要求的數額,因為改錢重鑄新錢之時孝宗已死,明武宗朱厚照繼位,改元正德,此錢即停鑄。

    嘉靖通寶是明世宗朱厚熜時所鑄,為光背小平錢,真書直讀,但含有隸意,此錢存世較多。在鑄行方麵,朝廷先下詔命令兩京寶源局開鑄此錢,並令工部按照永樂、宣德時鑄錢標準在其他4省開鑄,鑄量比永樂、宣德時略有增加。

    嘉靖通寶初定每文錢重1.2錢,千錢重7.8斤。至1584年時,改為每錢重1.25錢,千錢重8斤。此外嘉靖通寶錢開始采用黃銅鑄錢,同時為防止私鑄,還提高了鑄錢工藝,鑄造出火漆、鏇邊、金背等錢。

    火漆就是二次熔煉。旋邊就是用旋車銼磨邊緣,金背是指經四火熔煉之黃銅,俗稱“四火黃銅”。

    嘉靖通寶錢大都為小平錢,僅在1564年時,令工部寶源局仿洪武錢五等式鑄小平、折二,當三,當十大錢,於錢背穿右側鑄:“二錢、三錢、五錢及一兩”,一兩錢穿上再加鑄“字十”。

    此套錢為記重錢,各隻鑄3萬,而且並未流通,隻為充實內庫。因為並未流通,因此傳世也少。明世宗所出的錢比前代各錢要精美。

    隆慶通寶是明穆宗朱載垕時鑄行的。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隆慶通寶錢製每文重一錢三分,有金背、火漆。隆慶時期鑄錢比嘉靖時減少,當年兩京鑄錢僅2萬貫,隻及嘉靖時兩京鑄額的一半。

    明代前期的這一階段,因大力奉行寶鈔政策,對銅錢控製嚴格,三番兩次停鑄、禁用,即使開禁也有限製,要不就收入內庫,充作庫存。

    所以造成兩種結果,一是民間私鑄猖獗,可民間又因銅材缺乏,就用古錢,但古錢也有限,於是就私鑄古錢,以作流通,這是因為私鑄本朝錢幣刑罰很重;二是促使白銀使用普遍化,明時把銀鑄成馬鞍形,名日“元寶”,也有其他形狀,稱“銀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