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絕代通寶古幣(精裝)

鑄行通寶錢 4.(1/2)

    鑄行通寶錢 4.

    元代鑄行的通寶錢

    長期遊牧而又善於在馬上作戰的蒙古族,他們先是打敗了遼、西

    夏和金,然後打敗趙宋皇朝,曆史再一次改朝換代。朝廷存在的方式

    是更替型的,而文明的存在方式是積累的,並且能長期延續。元代鑄造的通寶錢就說明了這一點。元代鑄錢形製不統一,大小、折當、寶文、錢文結構不定,無論從數量、形製還是製作工藝上都不及兩宋,比較隨意。元代的錢幣相對來說鑄造的比較少,主要是由於元代行用紙幣和銀錠,從而使銅錢的鑄造處於從屬地位。元朝幣製的最大特點是長期、廣泛、大量地發行和流通紙幣。

    元紙幣為主要貨幣,銅錢種類多數量少。鑄造的通寶錢有大朝通寶、至元通寶、至正通寶、元貞通寶、大德通寶、至大通寶、大元通寶、延祐通寶、至治通寶、泰定通寶。除至正通寶中有幾種背文記值外,其餘錢背文無記值。

    大朝通寶是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鑄”。“大朝”是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時的國號。大朝通寶

    有銀、銅兩種,銅比銀少,但兩種數量都不多。銅鑄小平錢,直徑2厘米,厚0.14厘米,穿0.5厘米,錢幣上沒有錢文。

    至元通寶四體文錢是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時鑄造的。至元通寶大小均有,並且部分錢幣背麵鑄有八思巴文。其四體文錢是這一時期的傑作,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元世祖忽必烈於1285年至1294年也曾鑄造過至元通寶錢,但隻有漢、蒙兩體小平至折三共六品。而元順帝所鑄造的至元通寶版式繁雜,變化無常,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異文及供養錢等。至元通寶四體文錢錢文有4種:麵文“至元通寶”4個字為漢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讀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為察合台文,穿左為西夏文。因此,該錢被稱為“四體文錢”。

    在曆朝曆代的古錢幣中,麵文和背文多達四體的,僅此一例,別無其他,可謂“空前絕後”。至元通寶直徑4.5厘米、厚0.25厘米,重24克。保存完好者,可見老舊包漿,遍體紅鏽夾有綠鏽,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至元通寶是隨著中世紀蒙古的崛起和元帝國的建立應運而生。漢文化的強勢地位和獨特魅力以及統治漢地的實際需要使元代執政者逐漸接受並采用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製。建立貨幣製度即是其中之一。

    在當時,中原地區使用貨幣的曆史已達2000餘年,到兩宋時貨幣製度漸趨成熟。元帝國疆域遼闊,海陸交通發達,中外貿易往來頻

    繁,江南地區的商業一度繁榮興盛。在這種經濟形勢的推動下,元朝朝廷仿效宋代幣製確立了不兌換的紙幣本位製。

    有元一代,朝廷因強製發行紙幣“寶鈔”,對金屬貨幣的鑄造嚴格限製,所以銅錢數量之少可謂空前絕後。元代銅錢分為官鑄錢和供養錢兩種。供養錢是佛教信徒向寺廟布施時專門用於供奉神靈的私人鑄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