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絕代通寶古幣(精裝)

鑄行通寶錢 2.(2/2)

    後漢僅傳了兩代,共計4年,隻有“漢元通寶”錢,此錢直徑2.2厘

    米,錢文隸書,書法似開元錢。

    後周時隻鑄“周元通寶”一種,為周世宗柴榮所鑄,書法、銅質、鑄工均精美,乃毀佛所鑄之錢。

    如果以經濟而言,五代十國時期的重心不在北方五國,而是南方十國。十國統轄的地區人多物豐,而在錢幣的製作上也比北方五國要好。十國之中,吳越、荊南、北漢等國沒有鑄錢。

    前蜀於510年鑄永平元寶,錢徑2.4厘米,錢製仿唐代開元通寶,鑄工頗佳,但極罕見。此外有永平通寶,製作及書法與永平

    元寶不相同。

    前蜀高祖王建時鑄行通正元寶,版式較多,錢文書法鑄工不及永平錢,但數量較多。後來前蜀改國號為大漢,又號為天漢,鑄行天漢元寶,錢製同以往,錢文書法鑄工均較好,數量不多。

    後來又恢複國號為蜀,年號天光,鑄光天元寶。錢文“光”字用行書,其餘為隸書,書法還算良好。

    王建去世後,其子王衍繼位,史稱後主,於乾德元年鑄乾德元寶。錢製同以往,有光背無文與背月兩種。後來鑄行鹹康元寶,錢幣背後有月文。

    以上兩種錢數量較多,鑄工頗精。但不久後唐來伐,王衍出降,國滅。

    後蜀高祖孟知祥鑄行大蜀通寶。大蜀通寶錢的直徑為2.3厘米,錢文隸書,鑄工一般,書法較劣,但傳世較少,比較罕見。

    孟知祥的兒子繼位後改元廣政,鑄廣政通寶,製式同以前一樣,

    但書法鑄較前品為佳,數量較少,為罕見品。後又鑄廣政通寶鐵錢,版式與銅錢沒有區別,傳世也較少。

    閩王王審知政權仍然行用唐代年號,以示忠貞不移,鑄開元通寶錢,版式仿會昌開元錢,錢背穿上有一“閩”字,過去曾被誤認為是會昌開元。

    此外有鉛鑄錢,版式同銅錢,分光背無文、背閩、背福、背殷3種。

    後又鑄開元通寶當十大錢,直徑3.8厘米,字大而

    不工整,而且有省筆缺畫,背有星文、月文、閩字。另有鐵錢、鉛錢,版式同銅錢一樣。

    王審知的弟弟王延政曾稱大殷皇帝,改元天德,鑄天德通寶大鐵錢,以一當百。當時也鑄有銅錢,比鐵錢小,被稱為天德重寶,書法較工整,背文“殷”字,有楷隸兩體。

    閩景宗王延曦時期鑄永隆通寶大鐵錢,直徑達4厘米,書法拙劣,背麵有閩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較罕見。

    五代十國時楚國第一代君主馬殷自立楚王時,曾鑄有天策府寶。此外還曾鑄有乾封泉寶銅、鐵大錢和乾元重寶大銅錢。馬殷因聽史家有湖南產鉛、鐵之說,又聽從高鬱的獻策,鑄鉛、鐵錢,十文當銅錢一文,如乾封泉寶、乾元重寶。

    天策府寶錢是錢幣界盛傳的珍品,曆來為收藏家夢寐以求之物。有一首詩描述了過去人們對此錢的重視程度:

    易求時且百金直,喜遇翁賞一飯加。有寶若談天策府,不貧於古野人家。

    這句話說的是清代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寶,大喜過望,居然在把玩該錢時多吃了一碗飯。

    天策府寶錢製作皆精,天策府寶大如當十,厚肉,字文明坦,楷書。前人認定其錢為馬殷開天策府時所鑄的紀念幣。

    有學者認為天策府寶銅錢兼有紀念幣和硬通貨的兩種功能。硬通貨是指它不同於一般貨幣,而是在特殊情況下,如楚境內外貿易等,作為一種支付手段。

    《十國紀年》記載:“馬殷鑄鉛鐵錢,行於城中,城外特用銅錢。”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內境外,銅錢則非天策府寶莫屬,“特用”兩個字具體地點明了該項錢硬通貨的性質。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