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絕代通寶古幣(精裝)

金銀與紙幣 2.(1/2)

    金銀與紙幣 2.

    我國古代白銀貨幣

    自宋代起,白銀貨幣開始廣泛流通,國家財政支出和收入、民間的商業往來和大額支付以及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交往,大都使用白銀來結算。曾先後在各地被鑄成各種形狀、各種重量、各種含量的銀餅,鋌,錠和牌等各種版本的銀塊。

    明清以來,由於各地鑄造的銀兩的形式、重量、成色均不統一。銀兩交易時,人們都必須通過稱重量驗成色等計算手續,為交易帶來諸多不便。

    隨著西方貨幣和金融製度進入我國,銀兩的使用受到銀鑄幣銀元的大力衝擊,舊式的銀幣漸漸被近代貨幣銀元等所取代,舊式銀幣才退出了貨幣流通領域。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金礦開采和冶煉技術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經濟發展後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金銀逐步取代了成色不一、來源不定的珠玉,隻是遠不如銅幣那樣廣泛。

    到了秦始皇平定天下,統一貨幣,定國之幣為三等時,隻有上幣的黃金和下幣的銅錢,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則不為幣。其中的白銀沒有進入貨幣流通領域。“王莽改製”時,在公元10年推行過“寶貨製”,鑄有少量的銀幣,但銅錢仍然獨霸天下。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銅礦比較好找,冶煉技術已相當成熟,能夠跟得上當時經濟增長變化的需要。

    直至唐玄宗時,另立“通寶”,取代曆代“五銖”,也沒有動搖過銅本位的堅強地位。使白銀重新進入流通領域是唐宋以後的事情。有學者認為,唐代白銀登上了曆史舞台,由一般的貴重物品或裝飾品而迅速地轉變為正式貨幣,完成了我國貨幣史上又一次重大變革,這就是銀本位製度的初步確立。

    作為貨幣,白銀在唐代的出現和使用範圍,應當與其海外貿易有關。但還不足以成為支撐當時我國經濟全局的貨幣本位。因此,唐代銀本位製度還處於始發階段。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規模更上了一層樓。盡管鼓鑄銅錢的規模空前,但仍然不能滿足當時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備戰用兵的費用。以致雖有“大錢”、“小錢”之爭,但仍屢有“錢荒”之困。為解決“錢荒”之難,1048年,朝廷改革原有的解鹽法,實行鈔鹽製度。同時,大額貨幣也呼之欲出,這就是金、銀作為貨幣職能的實施。

    據《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的《財賦》記載,宋太宗在997年白銀稅課近15萬兩,而宋徽宗時年入已經達至180多萬兩。於是,宋徽宗除了鑄金錢外,又鑄銀錢21萬餘兩,其後銀又增90萬餘兩。

    金、元入宋,也延其形製,鑄造銀錠,以解州鹽稅銀為例,每錠為50兩。《金史·食貨誌》記載:“舊製銀每錠50兩,其值100貫”。

    從此以後,更大麵額的貨幣,也隻能是紙幣了。最初是以“交子”為券,後來解州鹽引也參與了交易,金、元兩代延續下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