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繁榮貿易舉措(精裝)

內外商貿 2.(2/2)

    北宋都城東京開封,自五代後梁建都以後日益繁華興盛,到北宋時已發展為當時世界上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商業也空前繁榮。

    開封城內形成幾個繁華的商業街區,宮城正南門宣德門前的南北 向大街稱為禦街、天街,自州橋出內城正南門直至龍津橋,是主要的飲食業中心之一。城內著名的酒樓、薑店、藥店、班樓等林立,諸酒肆瓦市,不因風雨寒暑而停,有的甚至通夜營業。

    東京城內的商業繁華情況,南宋初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還有很翔實的記載。

    宋室南遷,定都臨安府,稱為“行在所”,是南宋的政治中心,全盛時人口達百萬,取代北宋的開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南宋時,隨著農業、手工業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鎮商業也更為繁榮。

    新興的商業鎮市已徹底改變了舊有州郡規格和性質,由區域的單一政治中心變為政治、經濟雙重中心。這類本設於城鎮之外的草市,隨著“坊市合一”的曆史進程也逐漸融於都市之中。

    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強烈的商品意識在社會中滋長與蔓延,並無孔不入地向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滲透。坊市合一、宵禁廢弛,作為城市社會主體的市民階層表現出旺盛的生活熱情和欲望,創造出帶有明顯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嶄新的都市文明從此誕生。

    在臨安城內主要的商業街市上,珠玉、珍異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奇器盡集於此。以至在朝天門、清河坊、中瓦前、灞頭、官巷口、棚心、眾安橋等地店鋪林立,人頭攢動。

    南宋孟元老所著的《都城紀勝》中,記載和描繪了臨安府城的商業盛況。臨安城所需米“賴蘇、湖、常、秀、淮、廣等處客米到來”,“杭城常願米船紛紛而來”。商船買賣往來,不絕河道。

    這些是臨安城所需部分商品的產地及經水運到達的情況。臨安城當時的商業盛況,在其他史籍中也有記載。

    開封、臨安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和最繁華的商業市場。其他城市則是各路首府所在地的府、州城,既是該路的政治中心,大體上也成為路內最繁榮的商業市場。

    在當時,各府、州、縣城及鎮市的商稅額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府、州、縣城及鎮市的商業繁華程度。

    1077年,各路府州縣及鎮市的商稅額,23路首府的商稅額相差較 大,以兩浙路首府杭州最多,達8.2萬多貫,而最少的廣南西路首府桂州隻有6600多貫,還不及杭州的十分之一,大多數路的首府商稅額都在3萬貫以上。

    從各路所屬州、府城市及鎮市“商稅額”的情況來看,長江流域的商業最發達,其次為黃河流域,珠江流域最不發達。長江流域中最發達的是太湖流域,除杭州外,兩浙路所屬的蘇州為5.1萬多貫,湖州為3.9萬多貫,秀州2.7萬多貫,常州2.6萬多貫,潤州2.5萬多貫,江南東路首府江寧府4.5萬多貫。

    另一個發達的地區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成都府城6.7萬多貫的商稅額,在23路首府中居第二位。附近的漢州為4.8萬多貫、綿州為5.4萬多貫、彭州超過3萬貫,而且這些府州屬縣包括少數鎮中有不少超過1萬貫,成都西南不遠的廣都縣更達到2.2萬多貫。

    上述這些情況,不僅反映了南宋時期川西平原經濟的發達,更直接反映了城鎮商業的興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