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專製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正文 第7章 軍刀背後的心機(1)(1/4)

    隨著時代的推移,內戰的升級,內部離心傾向的加劇,軍閥在集團的內部控製方麵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他們采用各種形式,汲取各種思想來建構自己的維係意識框架,力圖重建和修補已經崩塌的封建道德價值體係,和重現“中體西用”的幽靈,以收拾僅用物質利誘和傳統社會關係所無法維係的軍心和民心,對抗各種先進思潮尤其是共產主義洪流的衝擊。各色軍閥在從袁世凱到蔣介石這十多年的發育中漸次展現麵目,各種光怪陸離的集團維係意識體係隨時代而來,又隨時代而去,有的不過存在一兩年,卻各自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點點斑斑的痕跡。

    下麵讓我們把各自的視線定格在從袁世凱到蔣介石這一曆史階段,將這一階段的軍閥按其意識特征分為五種類型,每種類型各選出一兩個有代表性的軍閥加以論述。

    Ⅰ“儒將”——吳佩孚

    從袁世凱到皖係、直係(包括前期的馮國璋和後期的曹錕)軍閥,其集團維係意識可以說都是傳統型的。袁有“忠國、愛民、親上、死長”的精要大義,段祺瑞的第一心腹則倡導,“練百萬雄兵不如尊聖興學信仰斯文義節,物質器械,取人成法即足給用,禮樂政刑,非求之已國不足統攝民情”。然而他們誰也沒能完成清亡之後破碎的封建道德體係的修補任務。這一工作直到直係軍閥後期實際上的領袖吳佩孚手裏,才算有了一點眉目。這個雖經修補但仍舊殘缺不全的道德體係,在一定時期和某種程度上起到暫時穩定軍心的作用。

    吳佩孚出身農家,但卻是個飽讀經書的秀才,也曾為人占卜測字,在他身上,農民的簡樸,書生的迂腐,遊民的狡黠都有所反映,但對他影響最大的卻是傳統的儒家學說,在北洋軍閥中,他大概要算是舊學功底最深的人物之一,從登上政治舞台到蓋棺下葬,蓋以“儒將”自許,其意識特征呈現出某種“地地道道”傳統品格。

    1、吳佩孚倫理型的維係思想

    吳佩孚刻意修複在風雲變幻之際趨於崩塌的倫理道德體係,固執地堅持以禮教為治國與治軍之本,認為“民國成立,首廢禮教,專講政法及物質科學,禮雲:以禮為無用而廢之者必有亂,因而曆位總統均不得久於位,今世道愈非,人心益薄,首宜由禮教人手。”他以所謂“精神講話”作為軍隊教育的重要形式,每日下午飯後,必有一番灌輸封建道德的訓誡,用他的話來概括就是:“即此禮教兩字,質言之,就是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由於他的口才好,又能對儒家思想作通俗化的解說,因此一時頗能吸引人。吳佩孚的維係思想,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四個部分:

    其一,“新”君臣論。

    封建倫理的三綱五常理論中,君臣觀是支柱。辛亥革命以後,封建帝王不複存在,君臣觀失去了著落,不惟後拖辮子的遺老遺少們惶惶不可終日,就是拿著毛瑟槍的北洋軍人也有點覺得不對勁,在“人心不古”的歎息中,吳佩孚拿出了自己絕妙的“新”君臣論,因為要想扶正搖搖欲墜的三綱五常,非得先正“君臣大義”不可。

    吳佩孚認為,民國時代雖然沒有了君主,但君臣之綱並沒有中絕,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也並不因此缺了一倫,因為君臣概念不過是用以區分上下等級關係的一種表示,“君臣即上下之意,所以示差別也”,上下就等於君臣。“在學校裏,先生對於學生為君臣,在軍隊裏,長官對於部下亦為君臣”。換言之,在直係內部,曹錕以下,他吳佩孚就是君,所有的下屬,都與他有封建義理中最重要的君臣名份,而他自己也口口聲聲對曹錕自比為“錚臣”、“錚子”,如是,“君綱一正,在下無不隨之而正,就如立竿見影一樣。”這樣一種“新”的君臣觀,如果細究起來也許會弄出成排成連、層層有差的“君”來,足令最底層的大兵們無所適從,不知該聽誰的好,但是,對於吳大帥,我們還是馬虎一點的好。盡管牽強附會,吳佩孚到底補齊了他理論中缺陷的五倫,從而他主張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就全部有了依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