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抗日

第四十三章 同機而行(2/3)

    國宴招待、拜謁中山陵、簽訂兩國建交公報等等事情在幾天內完成,國民政府還與馬來亞協商了通航事宜,上海機場和港口可以讓馬來亞飛機輪船停靠。

    等一切事情基本處理完畢,吳銘拜別了蔣介石。在國府官員的陪同下前往上海灘,而肩負金圓券改革,至上海進行經濟管製的蔣經國也同機而行。

    蔣經國是大多數台灣人民所認同的政治領袖,也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曆任總統中,唯一符合政治家定義的“總統”。蔣經國主政台灣時期。台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並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蔣經國執政晚年逐步開始自由化的改革。先是未強力鎮壓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布組黨,繼而於1987年宣布解嚴、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次年開放報禁。蔣經國提出地“法統在法不在人”的決定,確定了台灣向民主改革邁進的不可逆轉的方向。

    在飛機上,吳銘與這位蔣介石的繼承人,將來地台灣之主相談甚歡。或許是年齡相差不大的關係,也或許是吳銘對這位能在獨裁中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革新,推進台灣的民主進程的人物心存欽佩的關係,兩個人談論了很多事情,由此也建立了兩個人較好地個人關係。

    蔣經國為蔣介石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蔣經國1910年出生於浙江奉化;1922年到上海讀書;蔣經國15歲時,也就是192年積極參加五卅運動,後受吳稚暉啟發,同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同學中有比他大六歲地鄧小平。蔣經國1927年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其間曾正式加入蘇聯**。國共關係惡化後,遭斯大林扣留下來當人質。由於涉及斯大林與托洛斯基的黨內鬥爭,曾被下放至西伯利亞,其間與白俄羅斯姑娘芬娜(後改名蔣方良)結婚。

    蔣經國在前蘇聯經曆了太多地事,吃了太多的苦,從事過多種工作,接受過鮮花掌聲,也承受過打擊和磨難。特別是在1929年至1931年間,曾有過下放農村“勞改”睡教堂車房、沒人搭理及自行耕種的農村生活;有過放逐到西伯利亞“勞動集中營”在金礦每天淘金沙、挑柴炭,有過在機器製造廠實習時背鐵條、修馬路、抬機器的重體力勞動;有過在凍得要命的西伯利亞車站重病之中,沒有朋友來探望的傷感;有過被秘密警察監視的晦暗日子;也有過被王明等**左傾分子批判的經曆;當然也有過不少順利遂心的生活,這些經曆並非常人所不能忍受,隻是蔣介石的大公子過這樣的生活則屬不平常。正是在這特殊的環境中,蔣經國從十五歲長到二十七歲,占去了他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時期,並完成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的磨煉期,完成了思想上的定型和心理上的成型,完成了由“擁蘇擁共”向“反蘇**”的潛移轉變,以至在其父蔣介石身後執掌大權逐漸推行民主進程的光輝,這些顯然都與他在前蘇聯時的經曆不無關係,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經曆反思沉澱後的作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