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抗日

第十九章 談判?(2/3)

    法國《費加羅報》則用一種幸災樂禍的語氣描述道: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正在越南叢林中與法軍激戰的越盟,無論是從戰略戰術,還是從指揮官士兵的素質,都遠遠沒有達到民族解放軍的這種高度,或者我們可以從民族解放軍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有助於我們在越南的戰事。”

    美國《紐約時報》則是另一種語調,因為他們又因為名記者多蘿西發回來的獨家報道和婆羅洲達克族人的照片而賺得缽滿盆滿,聲名大噪。他們對英國政府使用了四倍用於在抵抗日軍入侵馬來亞的兵力,運用了各種海陸空軍現代化裝備,對抗人數力量都處於下風的民族解放軍卻無法取勝而大加嘲諷。對英國政府雇傭野蠻的達克族人大加批責,並對英國的戰爭前景感到極度悲觀和失望。不僅如此,他們還對民族解放軍和獨立民主黨大加讚賞,毫不吝惜地稱讚他們是獨立運動的領袖,自由世界的榜樣,堪與美國獨立戰爭媲美的偉大的自由之戰。並且鄭重聲明,他們已經得到了關於民族解放軍的指揮官漢風的獨家資料,將在適當時候公之於眾,為公眾掀開這位神秘人物的麵紗。

    此時,無論對內對外,對英國殖民者來說是已到了非不得已的時候了。英國為了避免到了時候措手不及,便開始出麵鼓勵支持一些親英份子組織政黨,許多官方委任的立法和行政議會的成員就成了這類政黨的骨幹。1947年9月英殖民者又開始在聯合邦內實行閣員製度,把一些次要部門如農林和土地、礦產與交通、教育與生活等部門的職權從英人轉到英國人認為可靠的上述以馬來人為主的政黨領導人手裏。至於財政、律政、防務、警政等要害部門仍控製在英人手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