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抗日

第三十四章 入緬第一戰(1/3)

    古之戰雖未實現收複仰光的戰略目標,卻給了日軍極擊,大挫敵焰,振奮盟軍士氣,其戰略意義十分明顯。後200奉命於淩晨全師安全撤出,不僅未丟下一個傷員,且使敵軍未曾發覺。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在《緬甸攻略戰》上冊64頁寫道:“200師意誌始終旺盛、擔任撤退收容的部隊直至最後仍固守陣地拚死抵抗,雖說是敵人確實十分英勇,軍司令官飯田中將及其部下,對其勇敢均表稱讚。

    吳銘率領別動隊再加上華僑誌願隊共七十餘人退入叢林,準備先建立一個臨時營地.在日軍大隊開走後,再尋機擊敵。

    山高穀深、形狀奇特、氣候多變、雨多霧重、河溪縱橫、流向各異,綠幽幽黑沉沉的叢林,是一個對外來的闖入者是不折不扣的迷宮,抑或是冷酷獰惡的陷阱。

    別動隊在華僑誌願隊的引領下攀藤附葛,時而緣壁而上,時而匍匐而行。許多地方要用柴刀開路,無休止地爬行,穿過密林深草,涉過彎曲的小溪,或是在光禿的岩石上奔跑。

    “很多年了,那個地方早已經廢棄,沒想到現在還能再用上。”黃宗吾笑著說道:“這幾年生活安逸,這身體都不行了。”他所說的是一處早已經被開采完,被廢棄的寶石礦山,那裏的山坡上也不知道是不是還有繡屋和窩棚,但是那裏有溪水。也非常隱蔽,非常適合作一個營地。

    “黃隊長謙虛了。”吳銘淡淡一笑,“我們不也是差不多嗎?”

    “不能這麽說,訓練剛剛兩、三個月,已經不錯了。”黃宗吾說道:“有潛力啊,而且這衣服真地很好用。隔得稍遠便難以分辨。”

    迷彩服最早是作為偽裝服出現的,希特勒的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為“三色迷彩服”。規則的3斑塊一方麵這些斑塊可歪曲人體的線條輪廓,另一方麵其中部分斑塊顏色與背景色近似一體,部分斑塊又與背景色差別明顯,從視覺效果上分割了人體外形,從而達到偽裝變形的效果。

    吳銘等人身上所穿地類似於乞丐服是用碎布拚接的偽裝服,雖然比不上後世的四色服、六色服。但在叢林中的偽裝效果還是要比單一顏色的強很多。

    “現在你們知道什麽叫劈荊斬棘了吧?這兩個月的訓練都是小兒科,如果想在叢林中來去自如,連我都做不到,咱們還得在實踐**同學習進步才行啊!”吳銘似笑非笑地看著自己那些手下,他們都精神萎靡疲憊不堪,迷彩服早被汗水濕透,每個人身上都散發著汗水和汙泥的惡臭,難忍的悶熱,恨不能撕下身上地一層皮。可是,吳銘和黃宗吾都以權威的口吻命令大家不準鬆開袖口、領口和褲腳管。因為汙水中有水,樹葉上有螞蝗,草叢中有毒蟲。

    大家輪流操起大砍刀奮力向前,經過吳銘和黃宗吾的指點,他們已經找到了一些竅門,不再象一開始那樣胡砍亂剁。平白浪費體力。砍伐越來越有經驗,隻是開通一條單人行道不再亂砍亂劈,有時,人可以從空隙中穿越或是爬行,盡量少動刀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