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抗日

第十八章 童言無忌(1/2)

    距,隔閡,這便是兩個時代觀念的不同。

    吳銘苦笑著坐起身,這次衝突的發生,要不是多蘿西等人的苦勸,自己就要千裏走單騎,直奔國統區了。但是看那些八路軍戰士的反應,對優待俘虜的政策,還是有所意見保留的。

    從這以後,吳銘拒絕了多蘿西等人要與八路軍戰士同甘共苦的要求,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最好的夥食待遇,按他的話說,難道我還不如那些日本禽獸嗎?憑什麽日本鬼子能吃好的,我就得吃粗糧野菜,再怎麽說,我也是一個抗日人士,誰想裝什麽以德報怨,誰想教條地遵守日內瓦公約,那就讓他去把鬼子俘虜當祖宗似的供著吧!

    “劉先生,吃飯去了。”何走進屋,招呼道。

    “這人都幹嘛去了?”吳銘奇怪地問道:“半天也沒見一個人。”

    “他們去看說書的了。”何解釋道:“估計也快回來了。”

    “說書的有什麽好看的,大城市茶館裏又不是沒有。”吳銘邊走邊嘀咕道。

    “不一樣的。”何笑著說道:“不是說評書,而是陝北說書,是唱的。”

    “哦,那倒沒聽過。”吳銘笑了笑,也沒太在意,在何雯的引領下去吃飯。

    剛吃了幾口,多蘿西等人便連說帶笑地回來,多蘿西跑到吳銘跟前,笑著說道:“呆會兒來說書,我把他們請到這裏來了。”

    “沒聽夠?”吳銘停下筷子。笑著問道:“正好我也沒聽過,就沾你地光了。”

    陝北說書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遊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過去均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為一人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三弦或琵琶,此外。還有綁在小腿上的,以兩塊木板製成地甩板,和綁在手腕上的,稱“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這是作為打節奏用的。

    在陝北每逢過廟會、祭祖、過生日、做滿月或喜慶佳節都會請說書的前來助興。平常他們也帶上樂器,走村竄戶。華燈初上時,男男女女的村民們就相聚而來,裏三層外三層地圍在說書人周圍。這時醒木一響,三弦撥動,鼓聲咚咚,方言開篇,唱詞娓娓吟來,頓時裏裏外外鴉雀無聲。

    “在這裏表演不太好吧!”吳銘突然想到一事,皺起眉頭說道:“那屋裏可都是傷員,影響他們休息呀!”

    “沒關係的。”負責護送的八路軍幹部正從傷員地窯洞裏走出來,笑著說道:“我剛剛看過,那些傷員都挺好的。多謝劉先生妙手回春啊!這陝北說書可不是想聽就能聽到的,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成天打仗的戰士,這個機會可是不能錯過。”

    在這缺少娛樂活動的年代裏,那些窮苦人出身的八路軍戰士碰到這種好事,包括傷員,哪還有那麽多意見。

    吃過晚飯。村民們已經三三兩兩地向這裏聚集,幾個村幹部和八路軍戰士維持著秩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