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悠哉人生

第十三章賣饅頭二(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可真聰明,我家弟弟都五歲了,還不會數數呢”看著方默南十足的大人這樣子,旁邊的學生也跟著笑了起來。

    “那當然,1像鉛筆細又長;像鴨水上漂;像耳朵聽聲音;4像紅旗迎風飄;5像秤鉤來買菜;6像口哨嘟嘟叫;7像鐮刀割青草;8像麻花扭一扭;9像勺子來吃飯;10像筷子加雞蛋。”方默南一邊,還用手指數數。

    旁邊的人聽完後,想想很形象生動,便道哇……在一遍,讓我記一下,回頭教我。”“我弟弟……”

    其他學生家裏有弟弟的,也讓方默南在念一遍,記下來。

    有人認識姥姥,“莫大娘,你外孫女真聰明。”

    姥姥對他們的誇獎比賣饅頭掙錢都高興,笑得合不攏嘴。

    很快方默南她們帶來的將近五十個饅頭,一售而空。其他沒買到的人,看著空空的大簸籮,“這麽快就賣完了,還來嗎”急切地問道。

    “來,還來。”方默南道。

    姥姥看著他們遺憾的走掉,沒,她現在焦急的想,她到底買了多少多錢。

    方默南她們兩個頂著秋老虎,滿頭大汗的急匆匆趕到家後,顧不上又渴又餓,更顧不上著梳洗一下,大門都沒開,姥姥就在走廊下,急慌慌地把紙箱裏的錢倒在木桌上數了起來。

    總共一塊兩毛五,沒算糧票,這麽多,姥姥有些不敢,前前後後數了三遍,沒。姥姥心情激動地掰起手指,嘴裏喃喃自語扣除麵粉多少錢,煤球錢,還有扣除雜七雜的費用……純利竟然有一塊錢,這要是幹一個月就是三十塊錢。這比你姨開的工資都多,而且這麽一會兒饃饃就賣完了,數量上可以再多蒸一些,那麽一就不止這些錢了,這可能。”雖然隻是偶然事件,但經不起細細的琢磨,姥姥頭腦發熱的想象著以後的美好生活。冷靜、冷靜這樣家裏閣樓上存得麵粉也有了著落。南南媽別地本事沒有,這兩年沒少往家裏賣平價的麵粉。

    要當時人們的工資水平也就二三十塊錢,姨是個臨時工當時的工資才十幾塊,所以姥姥被她算得數目嚇著了。愣在哪,中文都沒回過神來。

    方默南把錢都收到紙箱裏,冷靜的想,第一人們好奇的心理,所以才會有這麽好的收獲,而且上的起高中的家裏多少有些家底,家長再窮也不會窮了學生,尤其是住校的,也得有孩子吃飯的錢,再加上本來饅頭的質量比公家的好,雖然貴個一兩分,一些人也咬牙買了。過了開始的新鮮勁兒,銷售就會下滑,她心裏算算拋去成本,和不確定因素,一個月也能掙五、六十塊錢,應該很輕鬆。

    現在看姥姥那股子高興勁估計不用方默南鼓動,她也會幹下去。

    方默南想的是關鍵是後續的問題,這才是她該怎樣服姥姥能堅持下去。

    即使是在運動時代,私營經濟也未曾全部禁絕,縣城裏也還是有一些擺攤糊口的無業人員。譬如圖書攤、鍾表修理攤、賣油炸食品攤、冰棍攤子之類。

    現在時代不同了,可以正大光明的幹,她們饅頭對公家來還是有優勢的。

    十年代初的個體戶,十年代末的股票,九十年代的房地產,二十一世紀的網絡。這些都是最掙錢的。十年代初擺個地攤都能發財,縱然有曆史的原因,但大都不敢,十年代末,原始股,買了就掙錢,可很多人不。

    要在十年代,但凡做點,十之**,都會成為後人眼中,先富起來的那群人中的一員。多少人曾經感慨,生不逢時,或者懊悔白白過了下海的好時機。但在那個年代,幹個體,確實是在大多數人眼中,是不務正業瞎折騰的玩藝兒。多數的從業者,好些都是勞改出來的,或者街上的遊手好閑的無業遊民。大家寧可守著工廠從早辛苦到晚,掙那二三十元一個月的死工資,就覺得那錢掙的心裏踏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