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之血色殘陽

第八十一章 抗戰爆發(1/3)

    公元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而當時的日本內閣是由近衛為主導的內閣。日本中國駐屯軍以一個兵士失蹤為由,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斷然拒絕了這無理的要求。日本駐屯軍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發動猛攻。雙方的互不退讓,直接導致日本全麵侵華的爆發。從此,中國人民真正的走向了自己當家做主的道路。

    “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徹底揭開了全國人民抗戰的序幕。作為中國國民政府最高統帥蔣中正在廬山先後發表談話。

    七月十六日、十七日,國民政府的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先後發表《對於蘆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談話,講話中表示:“臨到最後關頭,便隻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隻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至此表明了蔣中正對日本軍隊挑釁的退讓底線。七月二十八日、三十日,日本軍閥相繼占領北平、天津,第二十九軍退守保定一線。平津一帶的大學紛紛遷移。七月三十一日,蔣介石發表《告全體將士書》,文中談到:“……和平既然絕望,隻有抗戰到底”,宣告日軍的侵華戰爭已經全麵爆發,中國人民進入艱苦的抗日戰爭的局麵。

    國民政府迅速的製定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大方針,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點放到日軍難以施展的山川河流眾多的東南,利用山川河流眾多的地形抵消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盡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避免在利於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發揮的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與日軍作戰,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為中國爭取部分戰爭主動權,蔣中正決定在上海發動戰爭。中國國民革命軍扮作保安隊進入上海市區。日軍則以保衛租界為名,占領租界外的地區。8月13日,衝突爆發。

    原來14日下午3時,時任京滬警備司令官的張治中將軍率領八十七、八十八師向上海虹口、楊樹浦日軍據點發動猛烈攻擊,中日淞滬會戰正式打響!(一般人都會把第二次淞滬抗戰稱為“八·一三淞滬抗戰”,但是據記載8月13日中日雙方並未開戰,不過是兩軍對陣,一下步兵哨崗有些接觸,而正式的開戰是在8月14日。這一事實有當時親自指揮部隊進攻日軍的張治中將軍回憶錄為證!)

    時間回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五日。

    這一天,王明宇接到命令,部隊立刻開往上海邊境,等候新的命令。本來這次根本輪不到王明宇上戰場,但是由於王明宇和張治中將軍的關係,王明宇也變成了一隻小小的蝴蝶,開始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腳印。

    時任第9集團軍總司令的張治中將軍向國防部調動了王明宇之318團進入淞滬戰場。

    318團訓練營。所有的士兵軍官全部集中在場上,各個神情肅穆,顯然他們都知道了日軍侵華的消息。也知道了這次集合的意義,全國現在都已經連成一片,呼籲抗戰,這種形勢下,沒有一個政府敢不順勢而為,除非它不想要他這個政府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