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四百九十二章 無題(2/2)

    再過幾年,最多三五年,師資力量應該夠了,該是成立師範學校的時候了。

    皇帝的目光從窗外收回,心中作出了決定。

    建立學校,從城鎮開始,再逐漸發展到農村。這是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必然道路,也是普及教育,提高大明子民文化程度的正確方法。

    這涉及到資金的投入,最重要的還是師資力量的培養。現在,條件雖然還不成熟,但也差之不遠。

    而少英院初中部的學生畢業,就完全能夠勝任小學的教學。教師,國家財政發放工資,與拿俸祿的官員,也相差不大。

    ………………….

    春天的腳步悄然臨近,氣息已經撲麵而來。

    春耕,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又是老百姓最為忙碌勞累的時候。

    地方官員們也是工作最繁重的時期,應對大災害,報紙時時提醒,皇帝可是一直放在心。

    經曆了大旱的陝西,前後兩道奏疏,讓皇帝又喜又憂。

    春耕時下了一場大雪,持續一年多的旱情有緩解的跡象;可大雪下得不是時候,把苗給凍死了大半。

    這是要讓朕的心情坐過山車嗎?

    皇帝雖然知道大災害才剛開始,並做好了長期抗災的準備。但有好消息,依然會高興和輕鬆。

    好吧,苗凍死了再補種,有生長期短的作物,還有去年修的水利設施。一年下來,總會有些收成。

    況且,皇帝要求地方官府屯積糧食,並不斷地運輸補給。即使顆粒無收,也不虞有饑荒的發生,流民的大規模出現。

    陝西年前報的大興土木的計劃,皇帝已經批準,全部是以工代賑的項目。鋪路修橋、水利設施、建倉蓋房等等,今年還要加鋪設鐵路。

    活兒是不缺的,有工作就有糧食。如果計算成本的話,建設這些項目所需的資金,並不是和發放的那些糧食能夠價值相當的。

    也就是說,其實朝廷和官府是賺了的。要在平常年景,花錢雇工的話,花費要比現在多不少。

    而在大災之年,老百姓能吃飽飯,也是感激萬分,十分滿足。

    兩邊都滿意,這樣的賑災模式就能夠持之長久,幫助朝廷渡過最艱難的十幾年。

    果然,意料中的奏疏很快又呈到案。陝西巡撫奏報,從官倉中發放種子,百姓已經再次補種。

    不管還沒有別的意外災害,皇帝多少能鬆口氣,把目光轉向收複前套和征伐呂宋這兩大軍事行動來。

    收複前套應該是比較輕鬆的,蒙古諸部春夏北,秋冬才南返。準確地說,前套地區就是他們的越冬基地。

    所以,就算有作戰,蒙古諸部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而萬的明軍,裝備精良,更不是部落林立的蒙古人能夠抗衡的。

    而前套地區是很適合發展農耕的,這也是皇帝優先考慮的優點。占領一塊不毛之地,成本太高,至少不是大災害期間要增加的負擔。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