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四百三十五章 征戰四方(1/2)

    有了遷民的新思路、新辦法,對於安南的占領和統治,也更有了把握。

    越人不是難馴難治嘛,遷往異地,由大明人口填充,達到一定數量,統治和穩定的基礎也就堅實了。

    盡管有大災害,但皇帝已經有信心平穩度過。而人口的增長,也將比曆史上提前出現爆發。

    曆史上中國人口從一億增加到四億,用了不到二百年。

    現在,沒有了曆史上的大戰亂,大災害也將得到有效緩解。

    隨著東北、西北和南方,以及海外土地的開發,賦稅的不斷減免,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口暴增的跡象已經出現。

    不能出現問題再去解決,皇帝已經把自己的考慮傳達給臣子,讓他們從這個出發點來製定政策。

    不管是擴張,還是掠奪,歸納成一句話:“征戰四海,為大明子民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大明帝國的國策已經改變,滅奴平叛之後,即便是大災害,也無法阻擋帝國的崛起和擴張。

    所謂的太平盛世,在皇帝的理解中,就是沒有國內戰爭,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但國家必須亮劍四顧,征服周邊的蠻夷,擊敗西夷,使大明的國威如日中天,無敢觸犯。

    承平日久,看似好事,卻最是消磨進取之心,開拓之精神。

    沒有敵人,那就製造出敵人。使得精神不敢懈怠,意誌不會萎靡,警惕之心常在。

    作為軍隊,自然是國家之刃,要充分理解皇帝的精神,忠實地貫徹執行皇帝的意旨。

    而作為軍人,戰爭是他們所希望的。這意味著更多的晉升機會,更多的軍功賞賜。

    熊廷弼作為兵部尚書,是皇帝意旨的直接執行者。不管是東北,還是西南,各項戰事計劃已經製定完畢,正在一個一個地實施。

    “湄公省能動員上萬人馬,再加上水師,南阮已經不足為懼。”熊廷弼作出判斷,目光移到緬甸的位置上,微眯起了眼睛。

    緬甸能夠蠶食大明的宣慰使司,並在與大明的戰爭中占據優勢,並不是軍力有多強,而是明朝消耗不起。

    但現在已不是神宗時,沒有倭亂,沒有遼東和北方的戰事,明朝的財政也差不多轉型成功,依靠工商稅收,足以支撐開疆拓土的投入。

    況且,以戰養戰的原則確定,掠奪土地和財富是主要目的,將大大減少初期的花費。等到大量繳獲,能夠預見將是產出大於投入的贏利買賣。

    “大人,王巡撫新定的作戰計劃,是否還需進行修改?”幕僚伸出竹鞭,點了點沙盤上的三個地方,分別是鐵壁關、天馬關和漢龍關。

    這三處是原來計劃的進兵關隘,三路進兵,分取孟養、孟密和木邦。

    雖然是三路並發,但出漢龍關的是主力,攻占木邦後,便可沿阿瓦河南下,直取緬甸都城阿瓦。

    王三善更改後的計劃則是兩路進擊,在鐵壁關屯兵守衛,防範西麵的孟養。因為孟養曾是明朝的宣慰使司,雖依附緬甸,卻未必會為其死戰。

    而從天馬關和漢龍關攻入緬甸的明軍,相距不遠,可以互相支援。在南下的過程中穩紮穩紮,尋機與緬軍主力交戰,並一舉擊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