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四百二十一章 無題(2/2)

    北上南下的擴張政策不能停,災害造成的民亂隱患不能出現,興利除弊的改革要繼續推進…….

    疆域萬裏,子民億兆,這是能夠縱橫四海、擴張橫掃的資本;可在大災害時期,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解決不了百姓的吃飯問題,不用外敵,掄著鋤頭木棍的老百姓,就能把大明帝國給滅了。

    內外都要處理好,才能使大明帝國前進的腳步沒有滯礙。

    皇帝深知這一點,也並沒有因為平遼剿叛而放鬆下來。劇變的時代,大明要趕上這班快車,這也是他不容推卸的責任。

    “好在朕不用親曆親為,隻要出謀畫策,指點方向,當好舵手就夠了。”乾清宮內,皇帝放下奏疏,往後一靠,微閉眼睛養神歇息。

    管理是門學問,皇帝也在不斷摸索學習。他也有自知之明,如果當個軍官,充其量也隻能管好一百個兵。

    到了朝堂的權力架構體係,皇帝認為他能管好二三十人,就可以了。

    內閣諸相,六部九卿,東廠、鎮撫司,還有軍隊的幾個大軍頭,皇帝算了一下,差不多。

    不管是多麽大的組織體係,管理架構都差不多,金字塔形的。

    帝國也是如此,由上而下,一層一層的結構,最上麵的是皇帝,最下麵的則是成千上萬的百姓。

    皇帝再親民,最多也不過是微服私訪,還是偶爾的,不可能管理全天下的百姓。

    所以,老百姓過得好不好,取決於皇帝下麵的官員。而民情如何,則取決於監督和民情上達的係統。

    皇帝能了解到詳細且準確的信息,任命能幹的官吏,就能管好天下和億兆子民。說到底,還是用人和吏治的問題。

    曆史上的崇禎就是最好的反麵教材,有能員幹將不能好好使用,竊據朝堂的多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難怪他幹得辛苦無比,卻一事無成,自掛東南枝。

    而朱由校知道自己行,也知道自己任用的官員行,那就讓他們上,用不著自己爆肝脫發。

    隻要自己耳聰目明,不被官員蒙蔽,就不會出昏招。而除了都察院、東廠、鎮撫司,他還有民爵,還有商會,他們都能夠直接上奏。

    除此之外,皇帝還有親信官員的密奏。算下來,六七個信息渠道的交叉匯總,想要沆瀣一氣,幾乎是不可能。

    這就叫兼聽則明,多麽簡單的道理,可曆史上卻並沒有多少帝王能做到。原因嘛,就是自以為是,仗著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意氣用事。

    不僅僅是自以為是,還死倔不認錯。什麽真龍天子,什麽金口玉言,皇帝可並不這麽認為。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大明帝國的主宰,不把國家搞好,不讓百姓安居樂業,你配當皇帝嗎?

    “皇爺。”王體乾從殿處急步入內,笑得眼睛都看不到了,跪倒叩頭,“恭喜皇爺,良妃千歲誕下龍子,母子平安。”

    皇帝臉上綻出笑容,說道:“好,甚好。賞賜之物,王伴即刻送去,讓良妃好生休養,朕明日再去看她。”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