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四百一十二章 二十年後的目標(2/2)

    在皇帝看來,正式推出《專利法》還為之尚早。最關鍵的便是大明國民的教育程度達不到他的要求。

    如果按照目前對於普遍教育的推行速度,至少要十年,或許是二十年,才能令皇帝滿意。

    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才是帝國長盛不衰的基礎。別看現在的明軍戰力強大,國勢穩定向上,那可是皇帝的金手指強行拔高的。

    如果沒有了朱由校,用不了幾年,大明帝國又會慣性地走回原來的老路。這一點,皇帝心裏清楚得很。

    他改變的固然是大明帝國的曆史走向,可多數是在硬件上。在軟件方麵,也就是思想意識,要突破封建傳統的束縛,還遠遠不夠。

    盡管諸項新政,以及興利除弊的各項措施得以推行,但更多的是依靠至高無上的皇權,而不是多數人自覺自願的行動。

    二十年吧!皇帝並不知道草原小姐妹的心思,卻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

    二十年後,大災害從高峰回落;二十年後,差不多是一代人成長起來;二十年後,大明帝國的疆域將達到新的高度……

    ………………….

    上海。

    比廣州擴建商館更快,建設的規模也更大,一個國際貿易大港已經初具雛形。

    廣州是老牌的商埠,從唐朝時便與南洋諸國貿易頻繁。上海則是後起之秀,直到皇帝重視,並把海商總會設在這裏,才開始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但得益於海商總會的雄厚資金,江南商會的大力支持,上海崛起迅速,已經呈現出了超越揚州、福州等老牌商港的勢頭。

    其實,上海的地理條件比揚州、福州好很多,又緊鄰長江,河運加海運,稱之為得天獨顧也不過分。

    “孫會長客氣了。”李旦臉上掛著熱情的笑容,對長江商會的會長孫維達誠懇地說道:“新擴建的港口,自然會為貴商會留足泊位碼頭,這一點請放心就是。”

    長江航運,關係到賑災的物資運輸。從南洋購買的糧食,湄公省生產種植的,大量運進國內,最主要的三個中轉港口便是天津、旅順和上海。

    天津不用說了,漕運逐漸衰落,京畿直隸越來越依靠海運的糧食物資;

    旅順則是遼東最大的不凍港,遼東重建、明軍駐防、向北推進,都需要大量的物資支撐;

    上海則是海運與河運的交會點,走長江航運,糧食物資能以更快捷的速度,成本更低的運輸,運進河南、甘陝等省。

    黃河航運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皇帝並沒有奢望。大災害的影響之下,黃河都會因幹旱而斷流,耗費人力物力拓展黃河航運,豈不是得不償失?

    孫維達長舒了一口氣,拱手道:“多謝李兄寬宏海量。日後在長江各碼頭,貴商會的船隻將得到最好的照顧。”

    長江商會的實力也很雄厚,特別是擔負著運送賑災物資的差使,皇帝自然會給予極大的方便。

    李旦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慷慨大方。不是對孫維達,也不是憂國憂民,而是要讓皇帝滿意。chaptererror();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