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三百一十八章 無題(2/4)

    連號稱“天可汗”的唐太宗,在生前也沒有平定高麗,切實而穩定地控製遼東。

    ………………………分隔線……………………………

    光複遼沈的消息還沒傳來,但皇帝今天卻特別的高興。給徐光啟加太傅之銜,還賜傳教士大明國籍,民爵六品。

    而這些榮譽的賞賜,隻是因為一種農作物被引進至大明,它的名字叫“黑麥”。

    說到黑麥,大概第一印象就是有名的黑麥麵包,俄羅斯的大列巴。

    在寒冷的西伯利亞,黑麥都能夠種植,何況是遼東,乃至小冰河期的北方地區。

    生長期短、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高;其葉量大、莖稈柔軟、草質柔嫩,還是動物喜食的牧草。

    雖然畝產低,但咱可以用土地的數量來彌補。拓荒墾殖,向著北方不斷推進,黑麥絕對是糧食物資的有力保障。

    從北歐引進黑麥,既是皇帝特意交代,也是徐光啟用心辦差,還有傳教士的功勞。能夠緩解小冰河期的災害,賞賜再多,也是理所應當。

    “不僅運來了黑麥,還請了麵包師傅?”皇帝略顯驚訝後,馬上便笑著點頭,“想得周到,這個叫比羅的傳教士,朕準他到湄公省傳教了。”

    在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較量中,西方宗教不占上風,甚至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在皇帝看來,有信仰挺好,隨著湄公省的向外拓展侵略,興許能起到些安撫穩定的作用。

    也或許時間長了,傳教士會被中華文化所同化。國勢強盛了,民族自信心增強了,外來思想就沒有泛濫的機會。

    徐光啟躬身謝恩後,又繼續奏道:“微臣以為從西歐運來的大馬,如果繁育成功,對於運輸將大有禆益。”

    高頭大馬,重挽馬,確實很好,就是耗費太多,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承受的。而且——

    “或許雜種馬更適合大明的氣候環境。”皇帝隨口提點了一句,也交給了徐光啟所主持的農業部去幹。

    “明年便在遼東大範圍試種黑麥和土豆,河南、直隸、陝西等地進行種植試驗。”皇帝沉吟著說道:“陳子龍不錯,還派他去遼東吧!”

    遼東經曆戰亂,百業待興,特別是農業,至少要有一年的恢複期,才有可能成為明軍向北大步拓展的糧食物資基地。

    明年的春耕更是事關重大,不僅要發動遼民,官兵也要動手耕種,將耕種麵積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人多地少,在遼東是不存在的。所以,皇帝才特意交代前線將領,對於解放的遼民,要好生照顧。

    多活一個青壯,明年就能多耕種幾十畝土地,再往後呢,產生的效益絕不是暫時拔調出來的那點糧食可比的。

    如果黑麥在遼東種植成功,緩上一年兩年,皇帝還準備啟動移民工程。首先是直隸、山東的無地、少地的百姓,拉開東北大開發的序幕。

    隻有遼東成為可靠的物資基地,明軍向北拓展疆域的腳步才會堅實而不停歇。

    “微臣已經組織數十名農業專家,由陳子龍帶隊,年後便趕赴遼東,準備春耕事宜。”徐光啟猶豫了一下,又說道:“不知遼東官府如何設置,他們若能配合,春耕大事會順遂許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