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二百三十章 第一任河道總督(2/2)

    治河的主要工作是疏浚,防汛減災。但在大災害到來之後,卻多是幹旱,最後連黃河都斷流了。

    既然是這樣的狀況,就不是很著急治河,要先修水利。旱不成災,澇不成害,或許不能完全達到,但對大災害卻能起到緩解作用。

    左光鬥躬身領命,道:“萬歲英明,微臣恭領聖訓。”

    朱由校笑了笑,道:“朕將有大災,人多不信,左卿倒是不甚懷疑?”

    左光鬥正色答道:“微臣以前是不信的,但統計研究之後,以為災變的前兆應是在萬曆年間出現。幾十年間愈發明顯,但時起時伏,才未引起注意。”

    如果按照更嚴格的科學判斷,災變的預兆可以追溯至嘉靖前期。但正如左光鬥所,萬曆年間變得明顯,隻是起起伏伏,沒有猛烈加劇罷了。

    要知道,為了增加災害來臨的可信度,朱由校可是命各地和戶部進行過統計。

    而左光鬥能自己進行這樣的統計研究,而不是盲信和盲從,十分難得。

    “萬歲下旨於北方推廣種植的番薯極好。”左光鬥道:“產量高得出奇,可替代相當部分的糧食。”

    皇帝微笑頜首,道:“還有兩種農作物也要逐漸推廣種植,一種叫玉米,山地可種、耐旱高產;一種叫馬鈴薯,生存能力極強且耐地氣苦寒。”

    光有番薯是不夠的,因為番薯喜歡暖溫氣候。如果再加上玉米和土豆,度過災害的“三劍客”才算湊齊。

    玉米經西南陸路和西北陸路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早,在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已有玉米栽培種植的記載。

    但在明朝,玉米並未向中國內地大規模傳播。不得不,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

    而土豆的種植和馴化一直在進行,皇帝極重視,交與徐光啟,老徐自然不敢怠慢。

    數年的時間,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進展。陳子龍作為徐光啟的弟子,更是把土豆帶去了遼東,進行種植試驗。

    後世的網絡上曾經有過假設,如果在全國範圍內大量種植地瓜土豆和玉米,大明帝國可能不會亡。

    現在,這樣的假設變成了現實。在皇帝的大力倡導,甚至是嚴令下,自宋朝占城稻之後的第二次農業革命拉開了帷幕。

    “左卿可知朕複你左都禦史的深意?”朱由校臉色突然正肅,沉聲問道。

    左光鬥略一思索,便拱手答道:“萬歲放心,於河工和興修水利上但有貪瀆者,或偷工減料、中飽私囊者,微臣絕不放過。”

    水利工程是最耗錢的,有些人也肯定會用各種手段從中撈取利益。左光鬥加左都禦史銜,便有了監察官員的權力。

    “左卿有鐵麵禦史之名,肅清貪腐,定不負朕望。”朱由校臉色緩和下來,鼓勵道:“隻管去做,朕作你的後盾。”

    “微臣謝萬歲。”左光鬥拱手謝過後,嘴唇翕張了幾下,終是沒把另外的話出口。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