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二百一十八章 打仗打的是後勤(1/2)

    騎兵牆式衝鋒的精髓在於組織、紀律和訓練,騎術已經退居其後。弱點則是在上陣前需要組織的時間,就象步兵不能結成戰陣的話,就會不堪一擊。

    遊牧民族或漁獵民族的騎兵的長處在於騎術精湛,單打獨打或是以少敵多,也會憑借騎術和武技,占據很大的優勢。

    其實,這和步兵列陣作戰也是相似相近的道理。一群烏合之眾,亂糟糟地與對手作戰,十有八九會被打得滿地找牙。

    而要避免倉促迎戰,孫應元所的加強偵察,提前有備,自然是正確的。有了望遠鏡,再加上得力的哨騎,確實能極大地彌補缺陷。

    皇帝所建議的加入槍騎兵,利用火槍的遠程投射,起到掩護和爭取時間的作用,也有一定的道理。

    龍騎兵,或者叫槍騎兵,既有機動能力,作戰時還能遠程射擊,又能下馬結陣近戰廝殺。這樣全能的兵種,其實才是朱由校要大力發展,並已經付諸實踐的。

    步兵學會騎馬,十半個月,最多一個月也就可以了。沒錯,隻是騎馬趕路,又不要縱馬衝殺,訓練時間很短。

    隻要戰馬數量足夠,糧草供應得上,隻在遼東,便可以很快裝備起十數萬的槍騎兵,火力加機動,足以與建奴抗衡。

    之所以暫時沒能實現,還是在於糧草物資的限製。不是錢財不夠,也不是買不到,而是運輸有瓶頸。陸路消耗太大,海路也達不到那樣的巨量。

    解決的辦法有沒有,當然是肯定的。隻要遼東光複區穩固下來,安置的遼民就地耕種生產,就能有相當大的補充。

    但現在顯然還不具備條件,一是光複區並不大,二是安置的遼民自給自足都是問題,要靠朝廷運送糧食,怎麽能有淨產出?

    目前遼西、遼南、遼東所增加的戰馬和騎兵,除了海路運輸物資外,還向蒙古諸部購買了牧草。

    這也就是向遼東派出飛騎,被限製在一萬兩三千左右的原因所在。要等到入秋再開赴遼東,也是在遼東物資屯儲達到一定數量後才能采取的行動。

    糧食物資是有,但運上去的速度和數量不夠,這也是古代運輸條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困難。

    隋朝征高句麗,唐太宗征高句麗,都是因為後勤供應的問題,而久攻不下。兩朝曆經數十年,才終於滅了高句麗,消耗人力物資無算。

    所謂“千裏運糧,十不存一”,古代的運輸的耗費就是如此巨大。或有誇張之語,但也確實證明了後勤保障的艱難。

    朱由校不想和隋煬帝一樣,動員規模龐大的民眾運送糧草物資。就隻能采取唐太宗征高句麗的策略,限製投入遼東的兵力,而在加強軍力上作補償。

    精兵強將,裝備精良,糧餉充足,朱由校隻能盡全力保證這幾點。當然,在他看來,能做到這三點,明年平遼之戰的勝利,已是可以期待。

    對此期待,朱由校劃分了三個標準:徹底剿滅建奴,平遼戰事結束;獲得決定性勝利,建奴成為山賊土匪般的存在,四處逃竄;大獲全勝,建奴折失過半,隻能苟延殘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