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一百九十八章 封賞,封賞(2/4)

    至於民爵,則和真正的爵位沒有什麽可比性。真正的爵位,應該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種,相當的尊貴難得。

    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將封爵標準定為“非社稷軍功者不得封”,並在《大明律》中明確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

    從靖難之變以後,封爵標準有些鬆泛,但文官要封爵,還是要立下軍功方可名正言順。

    到嘉靖時期,由於軍功冒濫現象嚴重,以及武官地位低下,重文輕武體製的建成,逐漸出現了武官難封的現象。

    有很多勳臣更以武職封爵為恥,嚐雲:“我勳爵,非軍職。”,意味著封爵標準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隨著重文輕武的體製建立及統治者個人品行才能的因素,朝廷文官勾結壓製武將,使武官封爵越來越難。

    可以看到,從嘉靖元年開始,一直到崇禎十六年的百餘年時間裏,以軍功封爵者,僅遼東總兵李成梁一人封寧遠伯。

    史載:李成梁軍功冠於世,然為其得封也“灌輸權門,結納朝士,中外要人,無不飽其重賕,為之左右。”

    也就是,甭管你軍功高不高,高到什麽程度,也得走門路,四處撒錢賄賂,讓朝中人為你話進言。

    朱由校曾就此問題詢問過禮部老臣,按照他們的解釋,自嘉靖朝始,“蓋祖宗朝都督有勞,寧封流伯而不加保傅,典製一變也。”

    得簡單一些,朝廷用更多的虛銜來賞功,給封爵的道路增添了無數的關卡。

    比如軍功賞賜,先升官階,都指揮僉事,都指揮同知,都督僉事,都督同知,都督。

    直到最後升無可升,才有可能封爵。所以,武將們距離封爵越來越遠,以最厲害的戚爺爺為例,他最高才熬到了少保兼太子太保。

    至於追封,則是死後哀榮,與生前拜將封侯,又是大不相同。

    比如民族英雄秦良玉,生前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明朝滅亡後,才由南明王朝追諡為“忠貞侯”。

    朱由校對此也有疑惑,不是公侯伯子男嘛,封伯封侯不容易,那子爵和男爵呢,為什麽沒人得到?難道是哪位祖宗把子爵和男爵廢除了?

    不懂咱就問,有的是研究什麽典籍規章的臣子。果然,答案找到了,令朱由校甚是滿意。

    原來,明朝並沒有什麽正式的詔書或文件廢除子爵和男爵,隻是洪武後就沒人封過這兩個二爵位。

    到了靖難之後,永樂大帝要能覺得象太祖一樣大封世襲公侯不太好,於是“靖難功臣”大多是世襲伯爵,還有一批無法世襲的侯爵伯爵。

    同時,永樂大帝提升了伯爵的品秩,為一品官以上,這樣才使得靖難的勳臣們身份不同一般。

    而子爵男爵則因為待遇品秩太低,缺乏作為尊崇地位身份的價值,慢慢地就自然而然的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

    或許是這樣的結論,但對朱由校來,這都並不重要。隻要沒有什麽規章典籍束縛他,改製就不稱為改製,規矩可以從他這裏立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