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一百三十八章 天災將至,災害和罪己詔(2/4)

    朱由校擔心的便是災害高峰這十幾二十多年,災荒是戰亂的催化劑,也是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

    就算在三年之內消滅了建奴,但北方遊牧民族在災荒的逼迫下,一樣會南下掠奪以求活命。

    而在小冰河期的高峰,大明政府能安撫賑濟上億子民,已是非常吃力,哪還有多餘的物資安撫北方民族?

    況且,光是推廣紅薯種植,並不足以渡過災荒。提前儲糧備荒也在實施,但隻朱由校一人重視,顯然是不夠的。

    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利、橋梁等等,需要巨大的投入,也需要群策群力;儲糧備荒的力度也要大大加強,各級政府必須重視,當成緊要的任務來完成。

    這些就是朱由校要向眾人講出來的原因所在,一邊平遼剿亂,一邊還要為渡過大災荒加緊準備。

    憑當時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基本上全是人力勞動。要幹成這麽多、這麽大的工程,三四年時間都很倉促,未必能夠完成。

    第一個感到震驚和頭大的便是戶部尚書李起元,這剛剛才夠支應戰爭,皇帝又提出更大的花費,哪來的錢呢?

    “萬歲。”李起元拱手說道:“這些措施和花費十分巨大,且是數年投入,財政肯定支撐不住。”

    “萬一——”李起元猶豫了一下,還是對大災害之說表示了委婉的懷疑,“若是將投入分為十數年,財政壓力或許有所減輕。”

    十數年可來不及了!

    朱由校苦笑一下,說道:“朕知戶部的為難,李卿也不必憂慮,今年財政計劃照舊,不會有大的變動。資金問題,朕來想辦法解決。”

    “今日與眾卿商量此事,一是共同謀劃,二是提起重視。”朱由校沉聲說道:“縱是能在三年內滅了建奴,可西虜呢,災害一起,戰亂或不可避免,一定要提前準備,方保無虞。”

    孫承宗麵有憂色,但卻對其他人偷偷使了眼色,仗著他年歲大、資格老,又是帝師的身份,壓下了眾人的疑慮發言。

    “萬歲英明,未雨綢繆正是解決大災害的良策。”孫承宗拱手說道:“微臣等回去便進行商議,擬定章程上呈禦覽。”

    朱由校麵露笑意,輕輕頜首,覺得甚是滿意。

    待眾臣起身告退,朱由校坐在殿內,心情還是不錯。覺得今天和親信臣子交交底,真是很有效果呢!

    該去看看小奶貓了,真是很好的心理治愈劑,萌得可愛,萌得心情更輕鬆。

    朱由校剛伸著懶腰從禦座上起來,便有宮人來稟告,兵部尚書孫承宗在外候見。

    咦?不是剛覲見完嗎,難道又想起什麽重要的事情了?

    朱由校有些疑惑,重新坐回去,召孫承宗入殿。

    孫承宗進來後施禮如儀,還得到了賜座的待遇。

    這個就不是繡墩了,而是朱由校設計打造的靠背椅,隻有兩位老師和徐光啟有資格坐。

    孫承宗再次謝恩,才恭謹地坐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