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一百八十六章 無題(1/4)

    把遼民重新安置在遼西、遼南,既能就地生產,減輕駐軍對後勤運輸的壓力,也彰顯出皇帝和朝廷對於平遼的信心。

    之前盡遷戰區百姓,皇帝可是打著愛民恤民的旗號,不忍大明子民遭到戰火的荼毒。

    現在把解救出來的遼民妥善安置,則在明明白白地表示,建奴已經打不過來了,明軍有信心禦敵於光複區之外,有信心保護光複區的百姓。

    可也不是全部的光複區都安置百姓。廣寧地區就是軍管,還有遼南的部分地區,以及鎮江堡周邊,主要就是還不算穩固的地方。

    即便如此,錦州、寧遠、金州、複州、鐵山、義州這些地方,安置十數萬遼民也是綽綽有餘。

    這十數萬遼民主要是從複、蓋兩州解救出來的,曆史上劉興祚反正失敗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被建奴屠戮。

    東江軍這邊的煽惑策反也一直在進行,不時有遼民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建奴統治區,積少成多,人數也是不少。

    別人視這些身無長物的百姓為負擔,朝廷卻盡其所能地接收並救濟他們。海上運輸連續不斷,漕運的糧食物資也轉到登州和津,再跨海運輸。

    投入是巨大的,即便是朝廷財政已經有了很大改觀,皇帝還緊著劃拉,可總體上還是比較緊張的狀況。

    當然,這是沒有動用皇家內帑的情況。不是皇帝沒有私房錢,而是不到萬不得已,朱由校不想給戶部養成那個壞習慣。

    那麽大的帝國,世界第一也不是吹噓,竟然會支應不起一場局部的平叛戰爭?嗯,就是兩場、三場,也不可能拖垮明帝國呀!

    這是正常的想法,盡管要實現也很不容易,但朱由校知道光靠內帑貼補,絕不是長久之計。

    平遼,平奢安之亂,固然消耗巨大。

    可到了冰河期的高峰,大半個國家都要災患頻繁,成百上千萬的百姓陷入饑荒,所需要的糧食物資恐怕更多。不把朝廷的財政捋順,怎麽渡過災荒?

    先不管皇帝怎麽籌措物資,怎麽多方斂財,老百姓的日子還是要過,且要簡單許多。

    剛被安置的遼民,甚至是還有正在趕往安置地方路上的百姓,顯然是忐忑不安,或者是勞累辛苦的。

    而已經在遼東沿海島嶼,以及遼南等穩固地區安家的遼民,卻已經安穩安心,日子也是越過越好。

    安穩安心是因為明軍越打越強,已經將建奴逼回內陸,基本構不成威脅。

    比如旅大,由於明軍把防線向北推到複州,這裏好象就成了後方。雖然建奴未滅,但和遠在京師的百姓一樣,都有遠離戰亂的感覺。

    藍色的空上,幾朵懶懶飄動的棉花團似的白雲。河水輕輕蕩起微波,碧綠的水色,又增添了倒映於水中的浮雲的顏色。。

    英子跟在爹爹推的板車後,踏上了木橋,離家裏又近了一些。

    英子爹臉上帶著笑意,這一趟又賺了些錢,他盤算著給女兒預備的嫁妝又能添上多少。

    他雖是土裏刨食的莊稼漢,卻還有幾分聰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